中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总量居世界第一
名师多、亮点多、魅力足,新型思政课受到学生追捧
思想政治教育课就像盐,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但如果把盐当主菜,就不能怪学生“不爱吃”。如何把思政教育这个“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课打造得前沿、够味,既“红”又“鲜”?慕课探索出了新路子。
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思政课,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思政课慕课应用数量快速增长。迄今,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19门思政课慕课,开课34期,选课近40万人次;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4门思政课慕课,供150余所高校选用,累计覆盖45万学生。
“慕课让学习更为灵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观看,提高了学习效率。”清华大学副教授冯务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思政课慕课新招:在课堂上,主要讲授带挑战性、争议性的问题,运用智慧教学工具调动学生手机答题,提高抬头率,解决入耳问题;小班讨论中,学生针对某一重要问题展开交流或辩论,让他们自由思考、增加互动,解决入脑入心问题;课下作业里,给学生们更多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机会,解决真信问题。
课程讨论区、QQ群、微信公众号……随处都有“新型思政课”,在这个以慕课为核心的立体学习社区中,教学相长、生生互动,传统思政课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思政课慕课中让我品尝到了‘老’课‘新’修的魅力!”一名学生在讨论区中点赞:“名师多,亮点多。”
如今,慕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上,涌现出陈果、张晓燕、胡志辉等一批优秀教师,累计选课已逾28万人次,成为当仁不让的网络精品课程;《军事理论》慕课上,著名军事专家徐光裕将军、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航天英雄杨利伟、景海鹏等亲自授课,解析军事热点,受到120多万人次学生追捧;《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上,“空心病”“自我认知错误”“冲突危机应对”等常见心理障碍与解决之道,让800所高校的80多万人次学生喝上了“心灵鸡汤”……
东中西部高校“同上一堂课”,打破学校围墙和时空界限
如果没有慕课,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的11岁小学生王洵,最远也许只能看到自家所住的山窝窝。“我们学校还有危房,同学们除了上课,没有什么业余活动。”王洵说。
一条网线改变了他的世界。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王洵大开眼界:原来能随便学大学课程!他激动地选修了古文字学、仿生学、人体科学、细胞生物学等,一放学就跟着电脑上的老师听讲,光古文字学一门课,就记下了满满7本笔记。
“学习是不分层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去尝试!”如今,已学了近10门慕课课程的王洵有这样的感悟,相信这个大山里的孩子,能够因此飞得更高、更远。
校际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质量和公平是教育的两大难题,打破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的慕课,让这两个“老大难”的解决步入“快车道”。以东中西部高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例,仅2017年一年,西部高校选用慕课就达8600门次。
2013年,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立,北京大学任理事长单位,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为副理事长单位。5年来,2000所学校、逾1000万人次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学分,其中包括来自西部12个省市区的大学生300万人次。
在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青海大学等中西部高校,慕课不仅让学生轻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甚至能通过“直播互动”技术和东部同学“同上一堂课”。中西部教师也能即时观摩名师教学,让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进步。
“我国慕课开课数量多、参与学校多、学习人数多,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我国慕课模式进行多样性发展,预示着更强的生命力。”教育部原副部长、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表示。(张 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