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面临哪些困境?如何破解五大困境

光明日报   2018-04-12 10:16

  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发布,教师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无论是职前的师范教育还是职后的教师培训,均孕育着蓄势待发的新局面。尤其是教师培训,在经由“国培计划”近10年的历练和引领之后,又必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在走向新时代的过程中,回顾并反思教师培训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并思考突破困境的出路,便成为教师培训为新时代“蓄势”的关键。

­  所谓困境,并非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制约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和囧境。困境不破,势不可蓄,力不可发。

­  突破地位困境:让教师培训不再尴尬

­  所谓地位困境,是指从事教师培训的高校,把教师培训在其事业发展中定位为创收“菜篮子”还是作为学术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坦率地说,尽管“国培计划”把教师培训抬到了“国”字头的高度,部分高校对教师培训的定位却始终摇摆在“菜篮子”与“学术”之间。在这种定位状态下,教师培训不是学术驱动而是利益驱动,教师培训的学术价值被贬低甚至被忽略。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有一些师范院校的领导居然认为“国培计划”冲击了本科教学,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与基础教育实践联系密切的教师培训对师范教育的反哺作用。在这样的定位下,便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由于其价值导向与学术发展不能充分匹配,教师培训整体供给质量难以提升。

­  突破地位困境的出路在于,必须凸显教师培训的学术价值,摆正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四年与四十年”的关系,在教育发展新形态下把教师培训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内生功能,强调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把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学术地位同等对待,否则,教师培训就会永远处在“从属”和“副业”的状态,难以吸引最优秀的高校和最优秀的团队从事教师培训,难以实现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目标,难以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  突破体系困境:专家下去,教师上来

­  所谓体系困境,是指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是以高校为主体的,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县级教师培训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一方面,即便高校竭尽全力也难以满足1600多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更需要的是能够有专家深入基层教学一线,进行基于工作实践问题的指导培训,而不是去参加远离岗位的理论培训。高校专家尽管偶尔也能够深入中小学校,但其数量和频次还不能满足更多基层一线教师的需要。高校专家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精力完全融入到基层一线教师队伍中;同时,尽管有部分基层一线教师能够有机会外出培训,但绝大多数基层教师却难有机会参与培训,更不能随时寻求高校专家给予指导。于是便呈现出“高校专家下不去,基层教师上不来”的困境。

­  现实情况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分布在县以下区域,而要想真正全面提升教师的质量,其出路只能是让基层一线教师有“身边的专家”。为此,就应该构建高校引领、以县为主的全面覆盖的教师发展体系,建立高校专业引领下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高校专家不仅仅要培训骨干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批既来自县域基层又能深入基层的教师培训专家,使其时刻活跃在一线教师的身边,真正服务于全员教师的专业发展。高等学校和地方要积极响应“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高校与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创新新体系。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025年湖南省考成绩查询入口:湖南人事考试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