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面临哪些困境?如何破解五大困境
突破内容困境:提升教师培训针对性
内容困境是教师培训中的一个现象。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总有隔靴搔痒、不达痛点的感觉,无论是从个体需求还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层次的群体需求,都难以得到精准满足。目前的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没有区分度,显得重复而缺少层次递进。这实质上是由于对教师能力发展的认知还存在“黑箱”——教师培训机构并不是不想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而是由于对教师能力发展规律整体缺乏科学认知而无从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要突破内容困境,就必须加强对教师能力发展的研究,深度把握教师能力专业发展的规律。为此,可以突破传统研究方式的局限,借助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更精准地获取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群体特征性能力指标,评价、跟踪个体教师能力发展动态,把握不同教师能力发展所需要的模式和路径,打开认知每一位教师能力发展特征的“黑箱”,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而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更是要把握梯度变化,从基础层面到高端层面,层层递进、逐步深化。
突破成效困境:让培训成果落地
成效困境的经典概括就是“听起来心情激动、回校后一动不动”,这揭示出教师培训无法带来教学实践变化的尴尬。若教师培训不能带来教育实践的变化,那么教师培训的价值又从何体现?产生这种困境的原因就其本质而言大概有三种:其一,理论和实践存在鸿沟。专家理论讲得高深,但教师甚至专家本人也缺乏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教育的实践;其二,教师培训脱离教育现场。从事教师培训的授课专家多是站在理论和理想的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在获取理论认知时缺乏教育现场的体验和顿悟,所学与所用无法建立情景化的链接。
破解成效困境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倡导理论专家多参与实践指导过程、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转化的桥梁,培训项目不能止于教学过程的完结和课程的结束,要把培训课堂与教师课堂一体化,将实践跟踪指导纳入培训环节,促进教学转化。第二,要更多创设有教育现场的培训,提供激发情景思考、激发实践智慧和顿悟灵感的场景。第三,创设好的任务驱动机制,把实践任务切分成“微任务”,降低实践难度,激发教学实践的动力和勇气。
突破成本困境:期望与投入要成正比
成本困境即成本约束而导致教师培训预期成效无法达成,以及总是希望用低成本换取高成效这一矛盾。由于教师培训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故强调成本约束、强化成本控制就成为必然。然而,目前的教师培训成本投入测算实际上是按照传统上大规模、标准化培训方式的投入标准,在这样的投入标准下,要期望个性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和高水平的培训成效,难度太大。
要突破此困境,就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根据个性化的培训设计进行个性化的项目成本投入,而不能用一刀切、标准化的成本标准约束培训项目的创新与改革。对培训成效的期望与培训成本的投入要成正比,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及目标,给予制度范围内的适应性成本,加大对高端教师培训项目的投入,搭起成本和成效之间的资金桥。
(作者:王红,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