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所民办学校姓“公”却不尽义务:按名义收高额学费

华商报   2018-04-03 16:21

­  “上名校”=“高学费”,这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理论。但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民办学校,其投资主体资格多为国有资本,一边享受国家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同时,一边以民办学校名义收取高额学费。

­  >>一个旧闻

­  国有资本投资成民办学校?

­  “抢个红包也需要一分钟吧,这也太快了!”2017年4月24日上午,位于西安市梨园路与劳动北路交会处的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门口,很多家长不愿离去,因为孩子信息还没输入完,页面就已经无法进入了,整个报名过程只有2分钟。大家认为报名过程人为操作的因素太多,目的就是为了让落选家长交借读费。

­  针对家长质疑,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办公室一位薄姓负责人介绍,因为该校是民办学校,有招生自主权。

­  既然是民办学校,那么投资人又是谁呢?

­  薄某称,学校系陕西师范大学和大兴新区管委会共同投资兴建的。如果有问题,去问莲湖区教育局。

­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  根据查阅获悉,大兴新区管委会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大兴新区管委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两个国有单位主体,怎么能投出一个民办性质的学校呢?

­  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大兴新区管委会和莲湖区教育局均未给予回复。

­  >>推而广之

­  38所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姓“公”

­  “西安纯粹意义上的民办学校有几所呢?公办学校摇身一变变成民办学校的又有多少呢?”在与华商报记者谈及西安市目前民办学校问题时,西安教育界一位退休的干部表示,现在38所民办学校从审批到转性,很多事情不是教育部门能挡住的。

­  这位老干部介绍,“名校办民校”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当时的初衷是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拉动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靠近,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监管模式,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并开始进行商业化经营,向学生收取的高额学费未能转化成国有资产,而是被其利益集团中的少数人所占有或瓜分,“名校办民校”已成为部分特殊群体牟利的工具。

­  他坦言,西安目前的这38所民办学校中,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纯民办,而绝大部分都是借、靠、占用一些大学资源或开发区资源,或将公办学校转制,是在国有主体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国有主体投资办民办学校,堂而皇之收取高额费用,这种做法很荒谬。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试)
  • 2025年河北中考总分多少?2025年河北中考各
  • 2025年河南中考时间一览表 各科考试安排及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