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多所民办学校姓“公”却不尽义务:按名义收高额学费
>>这是为啥
占用国有资源却不尽义务
“占用国家资源,却不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责任,民办学校的做法让很多公办学校效仿。”西安某中学校长表示,这几年西安市对于这些民办名校的默许,政府导向偏移、学校扩招,优秀学生都涌进了“名校”。学校由此生源广博,教师积极性高教学质量自然上升;相反,劣质的生源、贫寒的待遇,严重影响了其他学校奋起竞争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她认为,一些“名校办民校”游离于公办与民办之间,享有公办学校的资源,却又按照民办学校的条件社会化操作,显而易见是公共权利享受了双重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的原则是免试就近入学,而这些学校以民办为由不承担义务教育,将生源甩给社会,进一步加剧了入学难的问题。
>>富可敌“县”
据说有学校收入超过区县
“你说它公办,它却拿着职能部门民办批复;你说它民办,它却占有着国家资源,领导、老师是公办学校派过去,教学用地是公办教育用地。”4月1日,对于华商报连续报道的西安市教育之殇,西安市某中学校长表示,西安市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并驾齐驱,而不是几个名校以及一串串分校组成。
他质问,西安市教育局每年都发文件,严禁幼儿园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等特色教育为名向家长收取费用,严禁各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建校费等费用,但管住了吗?
这位校长显得很亢奋,他表示,现在一些名校的收费,越来越隐蔽,而且收取的钱款并未进入学校公户,直接进入了个别人的私人账号上。数额巨大,有些收入超过了区县财政收入。因此建议,纪检监察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些名校的审计。
>>记者调查
民办学校国家也给经费
民办学校之所以收取高额学费或者其他费用,却无一例外地称,学校的开支主要来自学费,因为国家对民办学校没有补助!
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华商报记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和文件发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每生每年分别为600元、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每生每年分别为650元、850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
>>探根溯源
高额学费转化为利润再分配
“其实从1996年开始,国家就规范和取缔以公办学校名义办的‘校中校’、‘校内班’以及‘一校两制’行为;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要求制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行为的文件,禁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学,或者举办民办学校‘校中校’等方式向学生收费的文件,但落实到位的很少!”西安教育界一位退休干部表示,未能得到有效规范的关键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
他称,“名校办民校”背后的国有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利益主体存在经济利益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名校办民校”将对学生收取的高额学费转化为学校利润;同时,又将利润实行按比例、按人头等分红方式,分配给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利益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利益集团。常常操作的手法就是,民校每招一个学生,都要向有关部门或者是向名校缴纳一定的费用。严格规范“名校办民校”的行为无异于自断财路。
“不是管不了,是不愿意管或者说不能管!”他举例称,西安几个名校的监管主体在大学,西安市及区县教育部门都称权限不够、管不了,这种说法是行不通的。怎么可能管不了呢?这些名校声称他们为大学本校职工子弟所设立,既然是这样,完全可以除教职工子女以外,不允许再招收其他社会生源,能管不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