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学生减负落实到地 需家庭学校社会合理

中国新闻网   2018-04-03 09:59

­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都有弊端,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不高……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委员们提出了解决方案。

­  当大家在谈论“减负”的时候,委员们在谈论什么?

­  一篇名为“牛蛙之殇”的文章曾经在去年火爆网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胡卫把对这篇文章的思考写到了提案中:“客观分析下来,家长的焦虑,主要还是出在家庭教育本身。显然,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也是家庭教育本身。”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建议,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

­  民革中央把“增强义务教育‘减负’实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当作重要提案提交给全国政协,提案这样看待“减负”的重要意义:“增强‘减负’实效,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国历史使命的完成。”

­  ……

­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期间,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热议多年的“减负”工作能够真正落地。

­  家庭教育出问题致“牛蛙之殇”

­  去年,“牛蛙之殇”一文火爆网络时,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胡卫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篇文章。

­  “文章字里行间戳中了父母心中深层次的焦虑,育儿漫漫长路上的艰辛激起了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胡卫说。

­  胡卫认为,受各种因素影响,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认识:考不上好小学=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失败。在这样一个狭隘而荒谬的逻辑链条中,家长们形成了经济焦虑、攀比焦虑、教育焦虑这样三重焦虑。

­  在胡卫看来,家长们各种焦虑的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出于对孩子成长成功的过度渴望,有一种“担心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功利心理;另一方面,对孩子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缺乏理性认识,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跟风意识。

­  “事实证明,用硬拼的方式,把孩子的所有时间用各种补习班填满,不仅会抹杀掉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后续的潜力,还会占用掉孩子童年的玩乐时光,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最终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胡卫说。

­  胡卫认为,面对《牛蛙之殇》所引发的热议和反思,应作出四个“转向”:从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转向关切自己家的孩子;从只关心孩子学业结果,转向重视高质量的陪伴;从只注重挑选好的学校,转向帮助孩子设计好的人生;从被动跟风盲从,转向理性思考抉择。

­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在健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得到父母理解关爱的孩子,即使不上名校,也可以是高贵的、从容的和充满好奇的,并且拥有独立的、快乐的美好人生。客观分析下来,家长的焦虑,主要还是出在家庭教育本身。显然,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也是家庭教育本身。”胡卫说。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