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家庭和睦孩子心理更健康 父母态度影响孩子

中国教育报   2018-03-29 09:39

­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功幸福,只有心理健康了这些才可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作贡献的状态。这不也是对成功的定义吗?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是与“成功和幸福感”最相关的。心理健康蕴含着上进心、责任心、毅力、抗挫折能力、爱心等优良品质和行为习惯。

­  作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诊断和咨询的学校心理学家,我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来求助的家庭问题可能不一样,共同点却是一样的:基本上至少晚了3年,有的甚至晚了20年,孩子已经30出头,才找到我。很多孩子无法处理生活中的任何压力,不能正常工作,连父母都不尊重,更不用提为社会作贡献,这和“心理健康”的定义正好相反。出现这种情况再去干预、治疗,事倍功半。

­  家庭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起跑线

­  我的弟弟、妹妹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都是青少年末期发病,到现在还需要别人照顾,无法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更别提发挥个人的潜力了。

­  首先,他们成长过程中基本的心理需要没被满足。孩子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归属感”。

­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样处理压力,怎样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来的。而我的父母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逢年过节吵得更厉害。

­  生活在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重复暴露在充满矛盾、要求不一致的环境中,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更容易恐惧、抑郁、愤怒。父母之间长期冲突,无论是否离异,与孩子的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成正相关。孩子暴露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负性情绪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攻击性行为也越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

­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起跑线,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关系。我和我的弟弟妹妹早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弟弟在18岁发病时,正是我母亲因为和父亲多年的矛盾而离家出走,几个月不知去向。我去医院看弟弟,他当时出现了幻觉,冲着门外喊“妈”,还问我:“我只想全家人生活在一起,这个要求过分吗?”

­  夫妻关系恶劣还会直接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我爸爸重男轻女。我的名字像男孩的名字,是出生前就起好了的,我出生后爸爸一看是个女孩也懒得改了。妹妹出生时,爸爸一看又是女孩,扭头就走,连饭都不给妈妈送。所以我妈妈看到我妹妹的时候,虽然在生活上照顾她,但是没有那种爱,也没有那种联结。

­  孩子与母亲最初的依恋十分重要。在婴儿期,不光是喂饱孩子,每个给孩子的眼神,跟他讲的话,还有拥抱,都在向他传递“你很重要,世界很安全,我会一直在你身边”,这样,孩子就会信任这个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

­  而我妹妹缺失了这些。妈妈怀弟弟的时候,刚一岁多的妹妹被送回父亲老家近两年,所以她和母亲关系一直很淡漠,对周围的世界有不信任感。工作的时候,一直怀疑别人在说她的坏话,出现了精神分裂的症状。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