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省份开展课后服务试点:创新破解“三点半难题”
课后服务玩出“专业范”
试点弹性放学制度的学校积极与志愿团体和家委会合作,可不是为了让他们来“看孩子”。在嘉定区绿地小学,家长志愿者成了阅读指导者、“京剧小票友会”的大票友、“学生瑜伽工作室”的专业瑜伽教练……多才多艺的家长群体,成了带给孩子们更多快乐的源泉。
向第三方购买服务的学校也很多。嘉定区清水路小学就聘请了上海沪剧院、格物斯坦机器人有限公司、上海小世界国际象棋俱乐部、嘉定搏击长空足球俱乐部等多家第三方服务机构。紫荆小学聘请专业人士后,没有报名课后服务的学生也纷纷要求参加活动。“我们有一个孩子,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参加活动,忙得很呢!”朱英笑道。
对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而言,向社区购买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配角,而成了“放学后下班前”的主角。“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后,社区教育学院会牵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教师们即使参与相关工作也是以“志愿者”的身份。
经过不断完善,成华区探索的“公益托管”项目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覆盖该区所有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项目主要分为“430素质营”“430活动港”“430学校”“430兴趣坊”4种模式,前两项为免费项目,后两项为低收费项目。
除了成华区这样向社区购买服务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服务、民办校外教育机构参与等形式,也是提供课后服务的新渠道。特别是福建省福州市,通过规范校外托管机构,从硬件建设、人员管理、活动开展等方面制定了标准,依托社会资源,已经建立了69个少儿活动服务站,服务人数达6.2万。
建弹性放学长效保障机制
目前,课后服务已在一些省份由部分区县、少数学校试点转向全面推广部署。其中,上海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实现公办学校100%覆盖;吉林长春市的覆盖面是城区所有小学;河北石家庄市也已实现主城区“公办小学全覆盖、申请学生全纳入”。
家住南京的朱女士对儿子所在学校的课后服务很满意。她计划今后不再给孩子报校外的辅导班,“如果学校里兴趣班不错的话,就直接上学校里的”。唯一的隐忧是“学校的课后服务不知道能办多久”,她听说曾有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晚托班。
对大多数提供课后服务的学校教师而言,这段“放学后下班前”的时间,几乎是纯粹的奉献。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称,“受限于绩效工资总量控制的政策,学校难以直接给在职教师发放补贴。额外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为此,南京市在全面推行弹性离校制度时宣布:2017年,市级财政将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用于奖补相关学校,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将按每生每年不低于400元标准落实。北京市的经济支持标准则是每生每年700元至900元。
在前述在线调查中,也有6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全部或部分承担课后服务运行费用。朱女士表示,自己愿意付些钱,希望弹性离校制度能持续下去。
在2017年春季学期,南京报名参加“弹性离校”的小学生有近6万人,约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15.7%。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为“弹性离校”买单的满意率达97%,家长对“弹性离校”申请报名工作的不满意率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