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有哪些特点?专家解读方案重点

微言教育   2017-12-27 16:43

­  治理学生欺凌重在“综合”

­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 王敬波

­  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方案》一是明确发生场地包括校内外。二是主体限定为学生之间。三是欺凌的手段包括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其中对网络欺凌的认定值得思考。四是结果要件为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

­  加强专题教育,突出法治教育。《方案》突出了法治教育在防治学生欺凌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积极主动开展以防治学生欺凌为主题的法治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开展对学生的欺凌防治专题教育,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家长的专题培训,引导广大家长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等。

­  建立学生欺凌事件处理机制。明确而完善的处理机制是妥善解决学生欺凌事件的基本保障,有助于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科学化、合理化处理,有利于切实有效地遏制学生欺凌势头的发展。

­  强化教育惩戒。建立合理适当的惩戒机制,是治理学生欺凌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避免矫枉过正甚至是侵害被惩戒学生的受教育权,正确地使用这些手段达到惩戒目的,同时也要防止因执行复杂而被架空,这还需要在具体落实中进一步作出明确。

­  建立问责机制。《方案》指出,把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要进行综治领导责任追究。

­  学生欺凌综合治理

­  迈上新台阶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  《方案》对当下中国学生欺凌现象的成因、特征、范围等所做出的判断较此前更为精准,以此为基础所确立的治理原则“教育为先、预防为主、保护为要、法治为基”比较符合实际。

­  《方案》体现了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需要保护,施害者在需要惩戒的同时也需要保护,《治理方案》确保对所有儿童的基本权利的维护,避免伤害事件发生后出现连锁反应。

­  《方案》在注重建立健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综合治理的同时,对各机构的职责进一步加以具体明确。特别是明确了要落实家长的监护责任,明确家长要增强法治意识。《方案》甚至细化了校长、教师、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教职工、社区工作者等的职责。

­  明确执行主体使得《方案》增强了可操作性,明确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着眼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培训、考评、问责、依法治理,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督导检查,这些细节的完善将提高治理工作的有效性。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