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是什么?人因工程有什么用处?为何受院士关注
有多少灾难可以规避 从美国4次撞舰事故说起
在灾难和风险面前,人做什么才能趋利避害,逃过一劫?有没有系统的方法和手段?
不可否认,灾难和事故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与事故对弈,是科学家必须做的。
在各行各业,面对安全问题,他们必须变身阿尔法狗的设计者,提前几步甚至几十步,预测出对方杀招的各种端倪,然后一一歼灭之,同时伺机反扑,获得功效的最大化。
今年美国的舰艇连续4次发生撞船事故,几乎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第四次事故损失最大:美国导弹驱逐舰麦肯恩号在新加坡东面海域与一艘邮轮相撞,造成至少5人受伤,10人失踪。可以说,美国海军颜面扫地,所以对事故原因的追踪至今密级很高,公众无从知晓。但作为人因工程方面的科学家却在思考追问,以便让中国的舰艇不犯这一类的错误。
为什么舰上的装备这么先进,监测手段也多,自动化的程度高,还无法避免这些重大的事故?而且美国的国防部在人因工程方面已经采用了强制的标准,良好的设计已经避免了更为恶化的状态。
据陈善广分析,从现有情况来看,可能存在人机功能的分配不当、人机协同不畅、舰员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指挥判断和决策失误、组织和管理松懈等人因问题。当然“骄兵必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他还举了一例:1988年两伊战争时期,美国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把一架民航飞机击落了,290个无辜生命灰飞烟灭。原因是什么呢?
陈善广为大家复盘了灾难发生的关键导火索:一年之前美国的另外一艘舰艇在波斯湾战争期间遭到敌方战机的轰炸,当时没做出反应。文森斯号这个决策者一看到有一架飞机向自己飞过来,联想到上次兄弟舰艇吃的亏,就慌了,以为是敌国一架执行攻击任务的F-14战斗机,“这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决策者认知负荷过重导致的判断失误”。
由此可见,人的因素在事故发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国际上包括民机和军机在飞行或试飞过程中,机毁人亡的事故还很多。究其原因,人的因素占65%以上。
而航天的风险更大,美国的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两次失事让14名航天员失去生命。挑战者号低温下发射、哥伦比亚号泡沫脱落问题早有发现,深究其因,带问题发射暴露出NASA重大的决策失误。还有苏联的惨剧:联盟11号,返回着陆前爆炸螺栓意外点火,压力平衡阀提前打开,氧气泄露减压,导致没穿压力防护服的航天员丧命。
陈善广指出,在惨剧的衬托下,阿波罗13号的超绝表现已被历史铭记。他们登月途中,发生了服务舱的氧气罐爆炸,3位宇航员急中生智,采取了一系列正确自救步骤,用当时的登月舱作为救生艇,最终安全返回地球。“出现问题后,如果设计中充分认识了人的作用,人的决策在太空中是非常重要的。”陈善广说。
“欧洲对1980年~2009年欧洲27个国家主要轨道交通线路发生的重大事故进行分析发现,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占了74%。中国学者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153起事故数据进行调查,结论是人为因素引发事故的比例为51%。”北交大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方卫宁教授复盘了2011年甬温线的7·23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