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私塾调查:有的转型有的关闭 用自考来检验成败
被质疑更加“急功近利”
创办人称教育聚集所有的焦虑
虽然一直号称因材施教,但也有人质疑初阳书院的做法是更激进的应试教育,比正规学校的教育更加“急功近利”。
对此,吴志坚说:“我自己是正规学校读书的,一直读到博士,可以说经历了正规教育的全过程,我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受益者,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和正规教育对着干,相反,我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合理的补充和调节,让极少部分不适应目前正规教育模式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至于对文凭的追逐,也很正常,因为毕竟教育的成果,最简单公平的判定标准,就是考试和文凭,不然空口白话,毫无说服力。”
他说,目前书院正打算把小学教育这块也做起来,但是这需要申请学历教育的资格,审查会很严格。“做起来的话,那么书院就和正规的学校,更接近了。”
在浙江图书馆一楼进去长长的过道两侧,就是初阳书院的教室。记者看到,一些学生在读书,有的在上昆曲的兴趣班。
吴志坚的第一个学生,他的儿子攸攸,教得怎么样?
记者了解到,2015年,当时19岁的攸攸就考上了浙江大学中文系自考本科,去年想考中国社科院历史专业研究生,但是没有考上。“他还想继续考,但是我觉得不用强求。”
在吴志坚看来,儿子的成长比较“顺利”。记者问他,如果当年孩子没有退学,一直在学校的话,如今会怎样。吴志坚想了想,回答:“很难说,也许比现在好呢。”
对于最近教育部对私塾的说法,吴志坚表示,“做教育是很累的,目前我们的书院也算是帮助了一些孩子和家长,从我内心来讲,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正规教育比现在更加完善,到位了,我们这样的书院自然而然就关门了,那时我会很开心。”
他感慨,教育,可以说是所有社会矛盾的缩影,也聚集了所有的焦虑。“学校让家长多管,家长不乐意,我这不让管,他们又不放心,这是焦虑,也是教育的特殊性。”(浙江在线记者 王曦煜 记者 吴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