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书店”引热议 店主:只想做小而美的书店 时间慢下来
“你要是因为看到星巴克生意好就去开咖啡馆,那基本会赔本;你要是看到人家书店装修美就去开书店,那基本会死。”苏州“慢书房”的经营者许涛,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近日,一篇《高大且美丽的书店,正在杀死书》刷爆朋友圈。文章对当前开在大城市商场里的网红“最美书店”持批判态度,“如果你是一个真正要买书的读书人,这种书店也不是你的菜。这里是一个空间,一个秀场,欢迎的是来玩儿的人”。
作为一家人气民营书店的主人,面对“最美书店”的热潮,许涛滋味复杂。他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一间理想的书店,是一个和写书人、看书人产生亲密联系的公共客厅。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店主和客人缺乏对书的关注,书店仅仅和手机、相机产生联系,结果会有点糟糕。
许涛觉得,苏州的公共阅读大环境还算优质,设施完善,爱书人选择丰富。在今年第7届江苏书展期间,“书香中国万里行”也来到苏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访了全城多处阅读场所,苏州图书馆、独墅湖图书馆、毗邻拙政园的园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
它们大都讲究内在文化空间的打造,与外部风景自然融合,还有的把图书馆搬进了咖啡店。太仓的“漫猫咖啡”等12家咖啡店,正在推行“左手咖啡右手书”项目,容纳了太仓图书馆的1.28万册藏书,使咖啡馆成为图书馆的延伸基地,并为英语沙龙、亲子阅读活动等提供场所。
苏州的民营书店市场也颇为繁盛:“钟书阁”“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初见书房”“坐忘书房”……商场与精品连锁书店已经难舍难分。用许涛的话说,民营书店经营者练着不同的武林秘笈,在各自的体系里削尖脑袋出来,成为招式不一的高手。
许涛和他爱人,一对中文系毕业的80后爱书夫妇,并无连锁品牌的野心,只是想做“小而美”的书店。他描绘着这样的风景:从观前街蔡汇河头,到平江路上葭巷,一座苏州古城,两家小小的“慢书房”,静静守候。时间慢下来,一切美好如初。
“慢书房”体量不大,所售不过8000册书;读者可随意拆开书封读书,还时常邀请作家、学者来店与读者互动。每逢沙龙,嘉宾和读者就像围炉夜话一般,亲近地聚拢在桌子周围。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唐小兵是“慢书房”沙龙的常客,他来谈过北漂与海漂中的上海与北京,谈从民国到现在,这两座城市对青年吸引力的兴替。因为喜欢这家小书店,他还邀请过多位上海的学者师友前来。作为大学教师,唐小兵看重店主的品位与公共空间的自在,“这里没有一本我很讨厌的书,而且能感觉到纯粹、学术的交流”。
现在,放眼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那些关注度甚高的当红“最美书店”,或栖身商场,或自成一套成熟的商业体系,背后通常以强有力的商业资本为支撑。一方面,都市书店正在集体发力,“妆容”升级,有的装潢堪比现代艺术展厅;另一方面,书店内容也超越了售书的原始属性,更接近于一个新型休闲场所,文创产品、咖啡简餐、沙龙讲座成为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