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书店”引热议 店主:只想做小而美的书店 时间慢下来

中国青年报   2017-07-18 10:44

­  对于“最美书店”,公众褒贬不一。有人乐意相信这代表“书店的新生”,书店未必必须固守“书籍独大”的旧路。以书为轴,加以其他商业、美学元素,打造成文化空间,这既维持了书店的长久发展,又提供了都市娱乐休闲的新渠道。

­  有人则认为,商业逻辑的运作,定会毁掉书店的意义。书籍沦为装饰品,店堂里自拍党、观光客、食客的数量远多于读书人。同时,书店也容易被商业绑架,比如,变成房地产开发商打着情怀旗号的营销手段。

­  光顾过上海、北京、苏州等地的数家民营书店,唐小兵本不喜欢书店打着“最美”的噱头营造社会知名度,“表面上很人文,结果年轻人跑来拍婚纱照秀定位,实际上不过是消费书籍”。

­  “但现在,真正人文主义的书店似乎注定会没落。”上海一些民营书店的倒闭,让唐小兵发现,多元的付费项目才能养活书店。他拜访过上海淮海路的某家书店,布置雅致,每日营业额在3000元~4000元——老板说主要靠美味的饮料点心。唐小兵感慨:“这也是一种方式。”

­  唐小兵觉得,“最美书店”最忌空洞,书的品质才是关键。同时,民营书店在运营上,也可运用一些年轻读者喜爱的外壳形式,比如微信读书群、私人定制书单等,让人文书籍和读者相遇。

­  然而,“最美书店”的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有的书店招聘店员标准偏低,连对基本的图书分类都知之甚少;有的书店则徒有其表,书品过分平庸。许涛最为担忧的,是经营者们在一条道上走偏,以为把门店做美就大功告成,“必须以书为灵魂核心,否则读者会腻。沉淀下来的书店,哪怕只有200本书都可以有味道”。

­  对书店和商业环境的广泛结合,许涛倒并不排斥:“乐观地看,在商场开书店,总比开一个和书没关系的麻辣烫店好。存在就是好事,即便是房地产商开发书店,也比建楼盘展示厅好。”

­  许涛觉得,大型书店满足了公众的空间设想,而小型民营书店能送上一份温馨。此前,他想邀请外地学者、作家来办沙龙,还得为他们订酒店;后来,“慢书房”索性衍生出了“书舍”——一家巷子里的小民宿。民宿里有书店,有4个以书为主题的房间,还带一个小院子。

­  许涛说:“做不成24小时书店,‘书舍’弥补了遗憾。常常在深夜,还有住客在看书,这样的场景很感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