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之后、培训贷又来袭 专家:须警惕向网络传销模式发展
公司回应:
企业已被收购,不清楚是否有培训资质
“没想到会遇到这样的麻烦。”面对记者,朗图负责人一曲姓总经理说,“我现在也联系不上汇唐的老板,希望投诉的学员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我服从法院判决。”
据了解,该曲姓负责人原是汇唐公司讲师,去年7月,汇唐老板想要转让公司,他便以比较优惠的价格收购了汇唐,并将企业更名为朗图。
在长春市工商局绿园分局提供的企业信息表中,《工人日报》记者看到,汇唐公司成立于2013年4月,经营范围一栏中,写明: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培训)。
“汇唐当时的培训讲师是非常有经验的,至于汇唐是否具有教育培训资质,我并不清楚。” 曲姓负责人表示,学员与汇唐发生纠纷,应该不只是汇唐的原因,“当事人也可能因学习效果不好、挑剔工作地点等原因,最终导致就业不理想”。
记者发现,像徐伟杰这样遇到了“培训贷”的求职者,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通过QQ找群功能,可搜索到大量“‘培训贷’维权交流群”,群友来自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众多城市。
有媒体报道,大多数“培训贷”骗局具有“假招聘”“真培训”“高额贷款”“高利贷”等性质,虽然基本都宣称无息贷款,但“培训贷”年利率大多在15%~25%之间。
“2015年,我参加过一个游戏原画技术培训班,学时8个月,学费2.7万元,同班有20多名学员,基本都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通过‘培训贷’方式支付学费。” 目前在广州从事游戏研发的顾志军告诉记者,因每天授课时间不到两个小时,讲师水平并不高,顾志军联合同班学员一起拨打了当地政府热线投诉,最终在政府部门调解下,索回近一半的学费。
“‘培训贷’多集中在IT行业,多数公司的惯用伎俩就是以招聘为幌子,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诱饵,在面试中让应聘者以‘低压力分期还款’的方式,贷款接受其高价培训。求职者接受培训后,公司从网贷平台得到了学费,但培训质量却难有保证,而且部分求职者在接受培训后,公司并未按照承诺为其安排满意工作。有人怕影响信用,只好硬着头皮还贷还息。”顾志军告诉记者,“培训贷”大约出现在2014年,其与“校园贷”相似,主要针对学生群体,目前正是风行期。
案外延展:
套路深取证难,除了防范还应有什么?
以招聘的名义招揽生源,再用网贷方式收取高额培训费用,这种方式该如何定性?
一位受访律师对记者表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诈骗。“不过,买卖双方如自愿签署协议,就很难找出违法之处。构成诈骗的前提,必须是企业主观上明知自己没有承诺的相关资质、资源,客观上虚构师资力量、培训效果、高薪岗位等。如果单从企业对应聘者做出承诺但没有兑现来说,只能算作合同违约行为。”
“汇唐已被收购、更名,工商部门说会对属于权限范围内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但目前尚无回复。公安部门则表示这属于经济纠纷,不能立案,只能帮助协调双方进行调解。”徐伟杰对记者说。
不过,记者了解到,近日广州警方破获了一起“培训贷”特大骗局案。涉事公司从2015年开始,以承诺介绍就业岗位等方式诱骗学生签订合同、贷款参加培训,而讲师不过高中学历。公司在获得贷款公司放款之后“跑路”,卷走了当地多所高校400多名学生约400万元贷款,被骗学生为了每月还贷,不得不省吃俭用、四处打工。
“‘校园贷’因监管严厉趋于沉寂,‘培训贷’又浮出水面,层出不穷的手段、越来越深的套路,着实让不少人云里雾里、措手不及。”吉林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于天罡对记者表示,目前重点是要防止“培训贷”成为“校园贷”的变种,侵害学生权益,同时须警惕“培训贷”营销模式向网络传销发展。
“我认为,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顾志军说。为帮助同陷“培训贷”的网友维权,顾志军专门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希望立法部门加速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不要再出现因无力还贷而导致的悲剧了”。(原题为《机构以招聘为由,以提供高薪工作岗位为诱饵,诱骗应聘者以贷款的方式接受高价培训——注意了!“校园贷”之后,“培训贷”又来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