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调查:逾九成缺少父爱 理工男成重灾群体

北京晚报   2017-05-09 09:38

­  93%缺少父爱

­  网瘾少年普遍缺阳刚之气

­  与一般戒网瘾中心不同的是,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每一名学员都要求必须由一名家长陪同。

­  “家长陪伴,除了对我们起到监督作用,还有更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怎么跟孩子沟通。”陶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在早期治疗中,因为没有家长参与,网瘾的反复率高达60%;自从邀请家长参与后,反复率只有20%至25%。

­  陶然发现,网瘾的产生,家庭原因占主导,尤其是父亲占主要原因。数据显示,93%的网瘾少年缺少父爱。“为什么我们基地男孩子多?因为男孩子天生比较认同父亲,如果缺少父爱,更容易产生问题。”

­  在网瘾少年家庭中,大量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父亲在外打拼,母亲在家照看孩子。“妈妈一个人带孩子,很容易精力不济,孩子只能在家里玩。孩子到青春期出现叛逆情绪,缺少了爸爸的权威、榜样、规则,仅靠妈妈,很难教育孩子。”陶然认为,缺少了父亲所代表的阳刚、威严,男孩很容易偏阴柔、不自信,身体也比较虚弱。

­  而平时缺席家庭教育的父亲,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喜欢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又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激化矛盾。“有些孩子就用刺激父母的方式来对抗,沉迷游戏。”

­  85%异地上学

­  陌生环境缺自控易成瘾

­  除了缺少父爱,网瘾少年的家庭,另一大特点是对孩子采用控制型教育方式。

­  “所谓控制型,就是家长以说‘不’为主,不准干这个、不准干那个。不准出去玩、一味强调学习。”陶然认为,这会压缩孩子的心理成长空间。“其实有些家长不明白,孩子通过玩,就能学到很多人际交往的技巧。”

­  陶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在控制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网瘾少年,送到基地来的时候,经常被发现已经不会“玩”了。“他们会玩电脑,但是不会跟人玩,我们要教他们怎么跟同龄人玩。”实际上,在孩提时代,正常的玩耍中发生的合作、冲突、沟通、包容等,都会让孩子渐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换位思考、如何自我控制。

­  数据显示,基地里有85%的孩子是从外地来京上学。陶然解释,到了陌生的环境中,身边没有家长,也没有朋友,属于控制型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会自己建立人际关系,只会跟电脑玩,而且由于从小不会自我控制,在陌生环境中更容易失控,形成网瘾。

­  基地里,有1/5的孩子被学校除名,不乏被名牌大学除名。陶然总结出了规律,他发现每年暑假,学员数量就会大增。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