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七大教育热点 看代表委员如何“支招”
校园欺凌
在当今依法治教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法律途径才能长期、持续推进依法治理校园欺凌,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建议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惩戒纳入立法范围。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设立“平安校园日”;在县级以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上开设专门的窗口,帮助学生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等;司法部制定校园欺凌心理伤害程度标准,并作为司法鉴定标准予以公布。
——全国政协委员许进
校园欺凌事件,不全是学生品德问题,部分原因是学生有心理障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强调法律制裁时,不要忽略心理健康的治疗。当严重欺凌行为归入社区矫正管理时,管理人员要有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制定系列心理治疗计划。
——全国人大代表翁国星
将“精神损害”作为构成要素,在司法认定中体现适当权重;对监护人的管教措施规定一到三年的期限,定期汇报,并责令监护人就管教措施缴纳保证金。
——全国政协委员高小玫
引入类似专业律师事务所或者社会组织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积极构建校园欺凌案件的纠纷调解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
高考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一是在带动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这一套系统的改革。二是它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三个是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子。大多数省份都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和浙江今年就要落地,总体推进很顺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各省份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多做调研。发达地区的经验,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欠发达地区,一定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适时推出适宜的高考改革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评价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素质的考核不能把标准定得太活,因为太多的标准会弄得中学老师无所适从。可以将原来的考核标准和新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面。
——全国政协委员葛晓音
高考改革中录取批次的取消,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地方高校更需要加快专业调整、提高教学质量。需求和质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跟需求不对接,办的专业考生没有兴趣、社会不需要,那么质量再高也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向应用型转变绝不等于低水平,同样也要提高质量,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学科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叶飞帆
高考综合改革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自选科目、“一年两考”等方式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学需要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包括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这些都给中学教育带来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教师水平的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