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国外如何做到不挂科顺利通过?复习有哪些技巧
5月来了,国外不少院校进入了考试季。中国留学生或挑灯夜战、或从容应对、或临时突击、或抓耳挠腮……最终是否能拿到心仪的分数,却是未知数。
这未知背后有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努力的程度,有是否选到合适的课程,有对论文规范的了解度、有语言能力是否匹配自己的思维能力,等等。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项未做到位,都会影响所选课程的分数,因为国外高校的课程分数并非仅凭一次考试就能一锤定音,而是对学生的综合考量。
对学生来说,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考试“挂科”。一旦挂科,不仅会留下“扎眼”的记录,还可能影响毕业时间,最严重的可能导致退学。
各国院校关于考试的规定不尽相同,各院校间的规定也存在差异,如何在留学期间不挂科,顺利通关毕业?
凡事预则立。就让我们听听海外院校老师、在读留学生、留学规划师、海归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谈的“不挂科”秘笈。
海外院校老师说 分数背后的理由
张悦悦
那天我探头观望同事楚徳的办公室,只见她正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脑屏幕,好似在排查着什么。最后,她说:“我下不了决心,是不是要给这个学生不及格!”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她刚才是满屏幕地在学生论文里寻找给这个学生提分的理由!这种心情我太理解了。虽然在英国做大学老师好几年,但是每次做出一个让学生挂科的决定依然很纠结。挂科不仅意味着学生的毕业成绩单上会有个扎眼的记录,需要补考,而且对于学分比重大的核心课程,挂科意味着这个学生要复读一年。一次分数能够影响一位年轻人一整年的时间,作为老师自然会慎之又慎。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可以随便提分。英国高教体系最强调个体公正,群体公平。绝大多数大学并没有对成绩分布的要求或者限制,学生的成绩和老师的教学评估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使英国老师在给学生分数时是毫无利益相关的中立个体。但进一步确保评分公正的是各高校严格执行的“质量控制”程序。这是指所有科目不论是作业还是考试分数,并不由任课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而需要经过校内和校外独立抽样审核认证。
英国大学要求老师评分时要搭配评语,这不仅是为了给学生具体反馈,也是为了保证老师慎重评分。有时候面对“差一点”就及格的学生,我也会像楚徳那样满屏幕地寻找或许被忽视的作业亮点,但我也要不断地掂量,这个决定对于其他同学是不是公平,学生间的分数差距是否公平地反映了作业质量的差距。我曾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解析老师判分时的心理:“我们就是在寻找各种给你们高分的理由。”
学生也有权要求老师“给出理由”。不论分数是及格还是不及格,老师都需要给出翔实的说明,否则学生可申请复议。老师判分的标准也并非可以随意修改,这些标准一般会在主讲老师撰写的课程手册里或者在课程在线信息里做出说明。如果某项考察内容在前期未向班级告知评分标准,或者老师明显提高或压低了评分标准,学生都可以申请成绩复议。
这也凸显了了解每门课程评分标准的重要性。每门课的教学目的不同,对考核内容的要求也不同,有些原则性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老师没法给予及格。曾经有一名学生在我的课挂科,原因是她要么搞错了论文长度要求,要么搞错了分析重点,我想让她通过却找不出理由。
后来楚徳考量再三,最终还是认为那个学生的论文没有达到及格标准。但她同时给学生发了一封邮件,提醒学生,如果他有证据证明其学业因家庭或疾病原因受影响,可以向学院提出申诉,学院或许可以按学术规章给他补分升为及格、或给他重新提交论文的机会。这是英国高校保障学生利益的措施之一。在很多中国留学生看来,托辞健康或家庭因素是一种懦弱,因此中国学生很少会利用这个申诉途径。但在英国人看来,学业是生活的一部分,难免会受意外因素的影响,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自然也要适度地综合考虑其生活状态。
(作者为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学院首席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