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美林街道玉叶村委会
生态美丽乡村系列报道
──南安市美林街道玉叶村村介绍
玉叶村位于美林街道驻地东北4.3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白叶。有白叶、杏塘、东坑、大乡、后庵、后井、后田、横山、圳后等9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1318户6831人。有耕地2054亩,山地6374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甘蔗、花生等农作物。域内有玉叶小学、粮店、卫生所、玉叶农场。境内有规模企业6家,乡村公路与南洪、泉永公路衔接,交通便捷。
玉叶是以驻地白叶自然村雅化命名。民国年间属福州乡金圳保,解放后为玉叶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玉叶大队,1984年为美林乡玉叶村委会,1988年改称美林镇玉叶村委会,1999年改为美林街道玉叶村委会。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委会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不定期地组织全村人民进行卫生大扫除,拣拾道路两侧绿化带白色垃圾,扫除垃圾渣土、清除小广告,清洁宣传栏、垃圾桶等,取得不错的成绩,于2013年被确定为泉州市生态村。
列入泉州市生态村后,村两委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以村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对玉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全面规划:
一、指导思想
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绿色、和谐”为主题,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体系、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新型农民组织方式、农民现代生活方式和农村先进管理模式,努力把我镇农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二、总体目标
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在5年时间内,通过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建设无序问题、推进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民生事业建设,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加快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以辖区内主干道和主要溪流为重点对象,抓示范培育典型,抓点连线拓片,。
“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1、村庄秀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到位,“两违”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房屋建设有序,布局合理。有效推进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空心村”及旧村居得到有效整治,无乱搭乱盖现象,“一户一宅”(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政策执行好。农民房屋外观协调,体现闽南特色。
2、环境优美。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内无卫生死角。常年清洁卫生,100%村庄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家禽家畜圈养,农户庭院整洁,房前屋后环境干净,无乱堆乱放现象。农户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消灭旱厕。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村庄道路通达、绿树成荫、水清流畅。
3、生活甜美。农业结构优化,生产、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多。农村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健全。95%以上村宣传文化阵地达到“五有一所”(有阅报栏、宣传栏、科普栏、广播室、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站和农民文化娱乐场所)要求,农民文明观念提升、生活便利、文化体育活动丰富。
4、社会和美。基层组织健全,村级组织战斗力强,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群众对村级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社会管理民主,“世纪之村”管理平台完善。农村治安良好,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社会和谐。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美丽乡村”,要以政府主导为前提,通盘考虑,全面组织,扎实推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顺应发展变化趋势。各村要分类型因势利导、分层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拘于一种模式,不强调一套标准。要突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注意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侨乡乡村特色。
3、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要把落实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足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大胆突破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等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农民与土地的新型关系,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4、长效推进、巩固提升。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涉及面广、目标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所有行政资源和集中全社会力量,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协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坚持示范带动,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和发展建设成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深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