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另一“鬼屋”池店四层楼 罕有人敢近身
本报记者昨探泉州另一“鬼屋”;华侨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塨称:“鬼屋”的形成,可能与周围的自然条件或人居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晋江池店清蒙村“四层楼”的外观
三楼外围的廊道,隐隐透出当年的奢华
人迹罕至,老屋的窗口结满了蜘蛛网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讯 随着本报连日来的层层揭秘,泉州市区九一街的“鬼屋”,渐渐卸下那份浓浓的神秘感。然而,“鬼屋”在泉州甚至是全国、世界各地,从古至今都有,且从来都是十分吸引眼球的东西。
那么,“鬼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人们为何又相信这些“鬼屋”传说?昨日,泉州民俗专家陈瑞统称,这其实是人们想象和错觉的产物。而华侨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塨则分析说,“鬼屋”的形成,跟一座房子的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都密切相关。
据记者了解,在晋江池店清蒙村,也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南洋风格小洋楼,却因被冠以“鬼屋”的名号,少人敢进。尽管传闻大多模糊不清,但不减它的神秘。有人说,曾有人吊死在里面,之后就闹了鬼……昨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探访:池店“鬼屋” 至今已有80岁
四层小洋楼年久失修多损坏
晋江池店清蒙村的“鬼屋”,村民俗称“四层楼”。今年夏天,一位住在楼里的老阿婆过世了,这屋子便空着。
从外观看,这座楼挺有特色,外墙由红砖砌成,围栏、柱子则印着异域风格的花纹。庭院里,成熟的杨桃掉到地上,散发着馊味。
屋里黑乎乎的,没有声响。傍晚,微弱的日光从遍布蛛丝的窗子照进,却仍觉黑影重重。扶着破败的扶手上到二楼,光线亮了许多,房屋的构造和分布清晰可见。屋内,化妆镜、木架、竹筐、木凳、扁担散落一地;枯死的盆栽,和几个破衣架,表明曾有人在这里住过。头上,横柱上刻着建屋的年份,至今已有80多年了。
三楼更是一片废墟,废弃家具腐烂在地上,碎渣有几厘米厚,土味扑鼻。四楼的小阁楼已坍塌一半,上去的楼梯也废了。
下午5时,楼上楼下便漆黑一团。记者在“鬼屋”里逛了一圈,并未发现任何异象。
八旬阿婆照看 曾借住过三代人
58岁的村民老张,上一次进入这座楼,也是十多年前了。“太冷清了,小时候有人在里面赌博,但很少人敢进来看。”不过,老张也说,那都是谣言,“哪会有鬼啊?”
这座楼房如今的管家,是80岁的沈阿婆。说起房子“闹鬼”的事,阿婆直言,“唉,那都是别人乱说的。房子是我舅公建的,我年轻时还住过”。
据沈阿婆说,80年前,她舅公从菲律宾回来,在村里建了这栋四层洋楼。那时,他的家人都在菲律宾。建好后不久,舅公又回了菲律宾。“后来,房子一直借给别人住,今年夏天,住里面的人去世了。”沈阿婆说,那户人家在里面住了三代,后来子孙都搬了,只留一位老阿婆。
沈阿婆觉得,闹鬼完全是心理作用。她说,很久之前,曾有人吊死在房子门口的那棵杨桃树上,大家便心有余悸。40多年前,这座楼曾被雷劈中过一次,四楼塌了大半,闹鬼的传言便越传越盛。
沈阿婆说,这栋房子花了主人不少心思,水泥都是从国外运来的,造价不菲。房子刚建时,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才会有“四层楼”的褒称。如今,因为久未维护,已破败不堪,俨然成了一栋危楼。“迟早要拆喽,但一直联系不上那边的亲戚。”沈阿婆很担忧,自己也老了,要是海外的亲戚们不回来,这房子怎么办?
□专家说法
“鬼屋”大多是 错觉和想象的产物
泉州民俗专家陈瑞统说,鬼神观念和“鬼屋”的传言,大多是人们错觉的产物。鬼神观念在泉州甚至整个闽南地区,也比较浓厚。“只要是没办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就冠以鬼神、怪异。”陈瑞统说,大多数“鬼神”的传说,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传播的人并不能准确地说出“是谁在哪里见到?是什么样子的”?然而,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反而更容易引出多种多样的猜测和议论。
就像这些所谓的“鬼屋”,大多存在于荒郊僻野或者长久没人烟的地方。“所谓没人气,就是没有什么人的活动,跟人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脱节。”陈瑞统说,这种环境上的“真空”,加上人们的心理作用作祟,很容易造成“鬼怪”现象。一些视觉、听觉感官上的幻觉或错觉,在心理作用之下,就变成了“鬼怪”现象。那么多人传播着“鬼屋”的传说,事实上就是错觉跟鬼神观念交缠在一起的产物。陈瑞统说,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应该有理性而健全的态度来看待这些。
“鬼屋”的形成与自然、人居都有关
而华侨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塨则分析,一个地方会被传为“鬼屋”,可能有自然条件或人居环境方面的因素。
自然条件方面,古代风水地理学主张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说法,其实挺有科学依据。所谓“负阴抱阳”,就是房子的正面要向阳。一般来说,好的房子,南面窗子较大,北面窗子较小,由于又有太阳又有风,“卫生条件肯定好,主人的身体也就好”。而“背山面水”,冬天的冷风从北面吹来刚好被山所挡,而夏天的风从水面吹来时,不仅得以降温,同时也被清洁了,“自然条件也会影响心理,面水,人的视野开阔,心情舒畅,自然也就健康”。不然,一座房子的朝向等如果刚好相反,则可能通风、采光各方面问题多多,主人容易生病,屋子就容易被传“闹鬼”等。
而人居环境上,一座房子若长期不住人,势必没有通风,空气差、卫生条件不好,花草凋败,自然给人阴森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鬼屋”都是长年空置的老宅。况且,少了人的活动,蝙蝠等各种动物聚集,也容易让人有各种诡异的联想。心理方面的因素,再被一些偶然的外部条件刺激,就成了“闹鬼”,一传十,十传百,“鬼屋”就这样形成了。(本网记者 李秋云 张帆 杨梅香 谢明飞 吕波 实习生 杨雯雅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