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情”优秀选手访谈:王宇航
由中国煤矿文工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福建省福至心灵助学服务中心联合出品的原创歌曲《月光下的中国》从2024年10月正式发布以来,得到众多音乐专家好评。《月光下的中国》参加 “海丝情·我把家乡唱给你听”优秀华文歌曲网络征集大赛,更得到评委们一致肯定。
“海丝情·我把家乡唱给你听”优秀华文歌曲网络征集大赛,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福建省委网信办、省文旅厅、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省文联、省侨联等主办,东南网、QQ音乐、爱歌曲音乐等承办,活动得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人物介绍
王宇航,博士,作曲家,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州市政协委员。入选中国音协新时代词曲创作领军人才,福建省高层次B类人才,福建省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向上向善”育人工程优秀人民教师称号。曾荣获第十七届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宣部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2、2023年度优秀歌曲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宣部全国优秀校园歌曲奖,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奖,教育部全国艺术院校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技能单项第一名,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福建省高校教学创新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大奖。
Q:最近在打造什么新项目?
A:近期我正全心投入音乐剧《龙虾乡长》以及音乐剧《烽火夏大娘》的排演创作,其中《龙虾乡长》这部剧以日照援疆干部的真实事迹为原型,通过“沙漠育龙虾”的生动故事,展现援疆人的奉献精神,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形式,让更多人看到这群默默耕耘的当代建设者。
Q:传统的唱片市场几乎已经消亡,绝大多数观众现在都是用手机来听歌。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音乐人,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你觉得这对音乐人来说是挑战更多,还是机遇更多?
A:当前音乐产业的技术变革与消费模式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进程,从传统唱片到数字流媒体的过渡,既带来了传播效率的提升与创作门槛的降低,也对音乐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个人认为,机遇与挑战实为一体两面,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使作品能直达全球听众,独立音乐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窗口,而另一方面,注意力经济下的内容饱和也要求我们更注重艺术独特性与价值沉淀。核心始终在于如何用这个时代的工具,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声音。
Q:接下来想探讨一个很多创作者都会面临的抉择。当市场的偏好与个人的音乐追求不完全一致时,你会如何权衡?在音乐创作上,会不会向市场妥协,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风格音乐?
A:艺术价值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对立统一是创作者永恒的命题,我认为应该坚持用作品传递个人对音乐的真诚理解的同时也重视与听众的情感共鸣。在音乐创作中,我会通过分阶段、分项目的方式平衡二者,音乐的本质是沟通,真正的妥协并非放弃坚持,而是找到专业表达与公众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Q:这次活动在福建举办,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音乐人。作为一个来到福建的音乐人,福建的哪种地方音乐,你最有感觉?
A:作为福建的音乐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片土地所孕育的“闽派”文艺创作所彰显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气息,他们既流淌着千年古韵,又饱含鲜活的地域情感,它们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传递着这片山海交融之地的精神气质。在音乐创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像闽派艺术那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作品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正因如此,我创作的《水润中华》《新路》《我们青春不一样》等作品才得以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入选“听见中国听见你”等荣誉,并受到群众的认可。
Q:怎样评价“我把家乡唱给你听”这个赛事?
A:这项赛事的重要价值,在于它通过激发创作者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有效平衡了当前音乐创作中存在的同质化倾向。更值得肯定的是,赛事搭建的跨区域交流平台,使西北花儿能与闽南褒歌同台共振,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展现,正是健全音乐生态不可或缺的根基。
Q:在音乐上,对自己未来有怎样的期待?
A:在创作上,我希望能投身于新时代主旋律歌曲的深度探索与创作,我理解的主旋律,是能够真切反映我们时代气象、传递人民真挚情感的动人旋律。我期待能用当代的、青春的、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讲述中国故事,让主旋律歌曲不仅响亮,更能深入人心,引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共鸣与传唱。
在个人事业与生活的结合上,我计划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疗愈孤独症儿童的公益事业中,我深信音乐拥有超越言语的疗愈力量。我期待音乐不仅能带来艺术享受,更能成为点亮这些星星的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束温暖的光。
总而言之,我期待自己的音乐道路,能实现从小我表达向大我担当的延伸,做到为时代放歌,也为生命点亮星光。(叶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