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苗疆走廊上的“文化密码”

新华社   2018-09-12 11:37

  在湘黔驿道黄平段上,当地村民牵着马匹经过。新华社记者李惊亚摄

  蜿蜒于贵州黄平县旧州镇至上塘镇青杠垴的湘黔驿道黄平段筑于明代,位于群山之间的古道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目前仍保存有13.5公里。

  人头坡、马槽井、下马岩、皂角丫……走在青苔斑驳的古道上,每一个地名似乎都掩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周边村寨至今保留着养马的传统,牵着马匹在古道上运输物品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湘黔驿道黄平段是苗疆走廊的一个组成部分。据贵州学界考证,1291年,元朝政府开通连接湖北、湖南的苗疆走廊,起自湖南常德,沿沅江进入贵州,横穿今天贵州十几个县后通往云南昆明,再西行走大理经腾冲出缅甸。

  湘黔驿道黄平段。新华社记者李惊亚摄

  “这条走廊连接30余个县市,是一条近3000里长,约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志强说。苗疆走廊开通之后,不仅曾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进出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路国际通道。

  据贵州大学所做的田野调查显示,苗疆走廊古道在现今贵州的凯里、黄平、施秉、镇远、玉屏等地仍依稀可见,明清两代的汉民族屯堡、关隘、庙宇、墓葬、会馆、桥梁等文物仍有较多留存。

  苗疆走廊出现后,沿线随之兴起一批城镇,黄平县就是其中之一。据黄平县旅游局局长吴涛介绍,初步摸底统计,目前,县域境内有约40公里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道,包括30多座古桥、2座驿站、2个码头,已展开修建性保护。

  而距离施秉县城30多公里的双井镇龙塘苗寨,虽地处苗岭深处,但漫步在寨子里,却随处可见徽派老建筑与苗族木质结构房屋交错坐落。数百年前沿苗疆走廊南下的汉人,通婚后在这里定居繁衍,为子孙留下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苗疆走廊是一条活态的走廊。”杨志强说。沿线世代居住着汉、苗、侗、布依等20多个民族,依附于苗疆走廊的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绘画、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民间文化传统,至今仍在这一区域少数民族及其辐射区域中鲜活传承。

  施秉县苗学爱好者吴安明调查了全县100多个村寨,收集了大量关于苗疆走廊的文字、影像资料。“在施秉县,有很多苗族和汉族交融的文化,比如安葬民俗就受到汉族影响,很多苗族群众基本不会说汉话,但是唱山歌却是用汉语唱的。”吴安明说。

  施秉县双井镇龙塘苗寨里的苗族老人。新华社记者李惊亚摄

  200多年前,汉族民间木偶戏通过苗疆走廊传入贵州石阡县,很快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唱诵语言采用石阡方言,故事情节、词格、唱腔等受到当地傩堂戏、花灯、山歌等影响,其余如班社组织、授艺传承、服装道具等主体部分依然沿袭汉族木偶戏传统。

  “苗疆走廊实际上也是一条文化通道,在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中,生发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容特质和文化认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授张应华说。

  扎根在沟谷纵横、溪河交错的西南山区中的苗疆走廊,是数百年前中原通往西南的“高速公路”,而近代以来的抗战公路、三线建设工程等,以及当下开凿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不少也是在这条走廊的古道基础之上修建,成为西南沟通东南沿海的快速通道。

  “苗疆走廊具有深厚的军事、政治底蕴和多彩的文化价值,建议尽快抢救沿线一些濒临消失的古迹,同时,通过梯次开发、旅游带动等方式推进走廊经济发展,使这条历史上的‘国家高速公路’在当下发挥更多的现实价值。”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石茂明说。(记者李惊亚)

频道推荐
  • 董事长称被开除员工涉嫌学历造假 被开除当
  • 章泽天登胡润财富榜:净资产600亿 清华与浙
  • 全球最大级集装箱船出海试航 最大载货量241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