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数”说非遗——福州的1、2、3、4、5、6、7、8、9、10

海峡网   2018-04-22 14:54

 

  福州是中国制梳业的三大产地之一,除了大名鼎鼎的牛角梳外,洪塘篦梳也是一绝。“洪塘篦梳”出自福州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制作篦梳所用的麻竹需要有五年以上的生长周期

 

  洪塘篦梳传统手工技艺将福州制梳工艺的精湛和洪塘的地方特色相融合。料好工精、外表光滑、色泽鲜艳、经久耐用、美观雅致,同时齿式尖圆、不会裂齿、梳发流利,既能搔发去垢,又不伤肤。

6、六种市井文化 道遍福州伬艺

  ▲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

 

  福州伬艺源于唐宋,使用福州方言说唱,吸收了评话的道白、闽剧的表演,雅俗共赏。“伬”是中国古代记谱符号,在福州方言中,被引申为了演奏加唱曲卖艺的俗称。

  一曲伬艺千回百转,其源源不断的故事素材要归功于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这种市井文化

 

  伬艺表演最大的特色与难点当属变声变角色,要求表演者在说唱过程中不落痕迹地完成角色转换。一个表演者往往要撑起剧中的所有角色。

  福州话承载着福州伬艺与闽剧这两朵姐妹花,福州儿女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这温暖的乡曲。

7、七字一联 铜落成文 

福州诗钟显才气

  ▲省级第四批非遗

 

字成一联,一炷香燃尽铜钱落地,必须诗成。这就是令福州旧时文人乐此不彼的一种游戏 ——诗钟。

 

  诗人在集会写作时利用特制工具焚香限时,在香上系线,下端缀以铜钱,香焚线断,钱落入下面承接铜盘中,发声如钟,便立即收卷,这就是诗钟名字的由来。

 

沈葆桢、林则徐、陈宝琛、林纾、严复都是诗钟的忠实爱好者。最早的福州诗钟,也正是在他们的组织下诞生的。

 

  福州诗钟代表性传承人、福州三山诗社前社长郭道鉴老先生,今年已经92岁高龄。郭老说,每逢有重大节日,诗钟社就会组织诗钟活动,并且把诗作集结成册。

  诗钟写出来的诗,不仅能用来阅读,还能用来吟唱,凡是对仗工整的诗词,用方言吟唱,别具韵味。

8、八井拳术 暗藏神秘点穴功  

  ▲省级第二批

 

井拳诞生于罗源松山镇的一个畲族传统名村——八井村内。这套拳最初是为抵御土匪入侵所创,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相传在明成化年间,雷家两兄弟将祖传的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长拳短打特色的拳术及棍术。

 

  八井拳与畲医药相伴而生。在八井村,流行一句俗话:会拳术的武者也会治病。八井拳中最为神秘的招数是点穴功,而畲医药也有相对应的解穴医道。

 

9、一相抵九工 寿山石雕的极致匠心

  ▲国家第一批、省级第一批

  福州大名鼎鼎的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塑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寿山石的历史,目前最久远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传统寿山石雕分五个步骤制作:石、打坯、凿坯、修光、磨光。 

频道推荐
  • 河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 广州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 朱立伦召开记者会正式宣布:“520”后全面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