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景:芳草南音]南音梨园韵 芳草沐春风
市民陈老伯经常带着孙子出来听南音
南音唱《听爹说》舞台布景大气
梨园大剧院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满座
2011年4月,南音新戏《古厝娶某》舞台首次采用了50多平方米的LED大屏幕技术
泉州南音艺苑(网友天鹰大姐供图)
泉州府文庙传统艺术演出
芳草南音
长街深巷里,骚雅有遗音。
老少传习众,古乐绽新姿。
入登庙堂上,出亦江湖名。
文化蕴富矿,非遗数家珍。
在泉州这个“大剧场”,那些绵延千年的古老剧目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越玩越有味道了。
从庙堂到江湖,从小众到普罗,场所越来越普遍,本地人中参与了解者也越来越多,就连外地游客都知道,若不去听上一把南音,枉来一趟泉州。
走进市区新门街,只见闽南红色调的仿古大厝配上大片油绿的灌木,绵延到临漳门前,这里是泉州市区最具艺术气息的地方——泉州南音乐团首家专业表演场所南音艺苑,依傍着自然清幽的“城市山林”芳草园,一旁的梨园古典剧院设施优越。这里让许多想一探古城魅力的游客“趋之若鹜”,剧院里上演的一出出精妙细腻的戏曲,足可以带你体验一回唐风宋韵。
对泉州人来说,南音、梨园、高甲等,不单是高端剧场里的阳春白雪。在市区百源池畔、在文庙一隅、在古城许多长街深巷处,一个个古香古色的舞台周围,每到夜晚总会有男女老少聚一处,凝神聆听古朴的雅乐。外地游客经过,就连金发碧眼的老外,都会忍不住凑过来瞧一瞧。
戏骨
最近,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晚会在南京举行,泉州南音名角李白燕荣获本届牡丹奖表演奖,成为海内外南音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表演艺术家,填补了我省在牡丹奖表演奖上的空白。这也是继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泉州南音入选“非遗”名录后,泉州南音界的又一大喜事。
李白燕这些年越来越忙,除了担任南音乐团副团长职务外,还要飞赴国内外参加演出和比赛,同时兼为艺校、老年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们上课。在泉州南音界,像李白燕这样“两个身份一肩挑”的,还有许多人,业务涵盖了表演、乐器、理论等多领域,共同致力于将南音这一“活化石”传播到各个层次和年龄段的人群中。
早从1990年起,泉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名学生学习南音,出现较高演奏、演唱水平者1000多人;泉州师范学院2003年起开办南音本科班,每年招收20名本科生,今年第一届南音硕士生也已入学,正带领南音教学往更高层次发展;还有培养戏剧新秀主阵地的泉州艺校,以及老年大学等,都没有落下对人才的培养,各处不乏名师亲自上课、名角亲授技巧。
传承
不只是乡音袅袅,丝竹清音还印刻在海内外泉州人的心中,被悉心传承保护着,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被后人所珍视。
在泉州,除了南音外,李尧宝刻纸与中国刻纸艺术也被一同打包,成功申遗;以泉州木船为代表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有3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数居全国地级市前三名。
说起泉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泉州市有10个市直非遗传习所,各县(市、区)共计40个传习所。传习所的种类涵盖戏剧、工艺品、古建筑、酿酒、服饰、造船、武术等,大部分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进入各地中小学普及技艺。比如,鲤城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李尧宝刻纸、火鼎公婆、拍胸舞等课程;在晋江安海,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各自推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上述人士打趣说:“泉州每所中小学拿个节目出来,差不多能把泉州的非遗项目凑齐了!”
保护
“泉州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泉州能否打造自己的更具品位的潘家园?”2011年,泉州市委书记徐钢在一次文化工作调研中,曾这样询问锦绣庄民间艺术园的负责人。他指出,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政府要因势利导,充分整合南音、木偶、梨园戏等艺术资源,增强运作能力,让文化事业在改革中尝到甜头。
泉州是个文化“富矿”。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2010年,泉州出台了《泉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域规划方案》,并成立专家委员会,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展示、传习有了系统化的保护实施纲领。
2011年10月,在泉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徐钢作报告时提出四点要求,其中明确强调,要着力推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积极宣传泉州、推介泉州。
就像鱼离不开水,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当地生态文化。这些年来,泉州多次开展普查,摸排文化“家底”,深入乡镇村,搜集民间各种“非遗”实物、各类文化线索14万余条,为进一步保护各种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同时,泉州圈定了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让“非遗”尽可能生存在原生态的闽南文化中。据悉,泉州已计划开设“闽南文化中心博览苑”,以泉州府文庙为载体,将包含非物质文化实物展示和传承人活态演示等元素。(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文 谢向明 田米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