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综艺 > 国内综艺新闻 > 正文

4年25万公里科学下乡记 《新闻大求真》告诉你如何做新闻

2016-08-19 00:10 来源:新浪娱乐 0

  在电视市场异常热闹、各种数字充斥萦绕的当下,大平台、大制作、大明星等字眼占据着行业话题的主流。但在一片众声喧哗之中,有一些节目也在低调运转着,它们看上去并不特别显眼,甚至几近被淹没,但却着实值得去投入更多的目光。

科学下乡记

科学下乡记

科学下乡记

科学下乡记

  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就是这样第一档节目,2012年开播,如今已经无间断地走过四个年头,这档在每个工作日的傍晚如期播出的常态节目在四年当中不断变化维新,并成功吸引了大批忠实拥趸。

  颇受学生人群的追捧,是这档科学求证节目的一个显著特征。节目开播之初,便致力于用科学实验的方式去验证那些来自网络以及其他渠道上的新闻和传言,与社会新闻热点保持紧密的同步性,同时用实验去证实一些结论的真伪。

  四年来,节目组并不想苑囿于小小的实验场所,也不想仅做简单的单向传播式的科学传播,而是不断试图去走出去,与自身的受众达成深度紧密的交流与互动。

  “科学下乡记”便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开播的第一个年头开始,栏目组就走向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将科学实验带到乡村小学。四年间,“科学下乡记”已经走过了天南海北,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每年走过的学校在30所以上。

  没有明星、缺少宣传、常年靠着三十来号人支撑的《新闻大求真》在当下的电视环境下看上去并不耀眼,但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档节目的投入也在千万级别,大投入保证节目高品质长效化运作,坚持新闻立台的底色,对于这档节目,湖南台自上而下给予很大的支持。而与资金上的投入相比,制作团队常年奔波于各地在体力和心力上的投入同样难能可贵。

用科学教育扶贫,“科学下乡记”走过25万公里

  在最新的“科学下乡记”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邓男子与节目制作团队艰难翻过在被暴雨后的泥石流冲断了的道路,最终历时四个多小时徒步到达深处四川大凉山大山深处的悬崖小学,满脸疲惫的邓男子素颜出镜,在屋顶上带给了当地孩子一场颇具趣味性的科学实验。

  由于道路被阻断,很多预设好的实验器材没有办法被送达,最终呈现出的实验看上去略显简陋,但从当地孩子们质朴纯真的眼神里,节目组看到了他们对于科学和新鲜事物的渴望。

  2016年,“科学下乡记”进一步升级,所选取的地点更具特色但也更偏远,四川大凉山、西沙群岛、西藏山南地区、云南腾冲……极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了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

  视觉上极致的自然环境对观众,节目组翻山越岭的拍摄对当地的学生都是一种惊喜,但对于科学下乡记团队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巨大的挑战。“科学下乡记”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不是一般的团队能够承受和坚持的。

  在四年的时间里,“科学下乡记”团队已经走过了25万公里的路程,每年会进到的学校超过30所。如今,《新闻大求真》的官方微博会收到大量观众的邀请,有老师更有学生,希望节目组能够到自己的学校去录制。

  很多学校会将节目中的实验当做课堂教学的片段,科学性、可视性和趣味性兼具,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与节目本身主要的收视人群也完全吻合,小学生与初中生是《新闻大求真》最主流的观众群体。这档科普性质的电视节目还受到了对子女教育非常关心的中年女性的追捧。

  “把科学送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这是《新闻大求真》当初要制作“科学下乡记”的初衷,希冀能够做成一种科学扶贫。通过在节目组的了解,事实上科学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造成很多农村的孩子对科学实验相对陌生,“科学下乡”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急需的。

  在今年的“科学下乡记”中,节目组也对艰难的下乡过程进行了记录,让更多人看到,下乡科普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是去传送生硬的理论,而是用身边简易的物品去解释和呈现科学原理,这也正是“科学下乡记”立意科普的宗旨所在。在不同的地方,节目组都基于当地地域特征,制作不同的实验。比如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实验内容有“水下鸡蛋”“海水淡化”,在云南腾冲,主持人向当地小朋友解释热海形成的原理,在西藏山南,则用实验告诉孩子们气压与沸点的原理。

  实验并不复杂,甚至很多看上去略显粗糙和简陋,但带给当地小朋友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背后蕴藏的价值或许正是节目长时间坚持的原因所在。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我们来了》节俭帝!谢娜捡地上兔头:刚掉的还能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