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力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

厦门日报   2018-03-22 17:27

­  厦门市着力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图为同安五显湿地。

­  厦门市积极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西源溪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

­  多年不见的村民溪畔浣衣景象又回来了。

­  今天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 201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近年来,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水利局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用更贴近自然的办法,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实施溪流养护全覆盖、强化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系统综合治理措施,河道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大溪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今年,市水利局要继续强化溪流生态治理,全面深化河长制,全面推行湖长制,加强控源截污,强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河道管养,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水生态基础。

­  调整治水思路 融入绿色理念

­  3月,同安香溪南路,东溪主河道在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东溪安全生态水系五显湿地正位于“几”字形的顶部。青绿的溪水汩汩流淌,两岸风光旖旎,江心洲上、同安影视城朱红色的城墙下,美人蕉、再力花、芦竹,与水生植物、乔灌木组成了一道道立体植物带。休闲步道在溪畔迤逦蜿蜒,不时可以看到休闲、锻炼的人。

­  刚刚建成不久的五显湿地呈现出旖旎的景致和勃勃生机。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河道在治理中克服了以往溪流治理中“几何化、过度硬化、沟渠化、湖库化、千篇一律化”的问题,采用生态方式“改善河水、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等技术措施,让河流具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具有深潭浅滩及防洪漫滩、具有天然砂石水草及江心洲、具有水生物多样性、具有安全生态防洪设施、具有乡愁野趣。

­  像五显湿地这样的可喜变化,近年来在厦门各条溪流都能看到。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部署,厦门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了“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流域上游村庄范围内,按照“防冲不防淹”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侧重于流域生态建设;下游城市集中区域,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尽量保留溪流自然脉络。

­  2015年10月以来,厦门市全面展开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两年多来,200多公里河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溪流水质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基本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今年厦门市要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年内要完成100多公里的建设任务。

­  改善水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  有“颜值”的乡村,才会让人心向往之,才会成为回得去的故乡。而颜值很大程度要落在溪流的水生态环境上。

­  碧绿的溪水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玉带,临水处种满了菖蒲花、美人蕉、再力花等各色水生植物,堤岸两旁的农田蔬果飘香,白鹭在溪边翩翩起舞,鱼儿在水中畅游,游客在岸边的步道上散步,在亲水景观台上流连忘返。这是集美田李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  田李溪为后溪的二级支流,在集美灌口镇境内。近期田李溪完成了河道治理。和早期的河道治理不同,田李溪的河道治理在堤线布置时尽可能保留了溪流的自然形态,恢复它曲折蜿蜒的线条,沙洲、河湾、急流、浅滩……呈现出优美的自然生态风貌。“过去河道治理采用砌砖石护岸的硬化措施,根本不具备生物栖息的条件,现在河道断面呈现多样性,为各种水生动植物创造了栖息繁殖的条件,环境越来越生态、绿色。”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说。

­  生态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唤醒了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野趣,沉睡的资源转化成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

­  近年来,随着后溪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提升,沿岸的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各种生态农庄和农家乐在灌口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

­  不仅仅是后溪流域,随着岛外溪流水环境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特别是新建成的农村湿地公园连通周边慢道建设、农村休闲设施建设,打造成岛外乡村旅游的新景区和好去处,城里人找到了融入自然的快乐,村里人则打开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门。

­  实施生态补水 维持河道健康

­  近日,在翔安的浯溪,记者看到,这里的溪水水量充足,水体透明,水面没有漂浮垃圾,也闻不到异味,两岸的植物郁郁葱葱。水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实施了生态补水试点工程——通过建设提升泵站、铺设补水管道,把污水厂提标升级的中水注入浯溪,每天补水4万多立方米,这在浯溪黑臭水体消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生态补水是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通过向溪流注入中水,扩充水体容量,增强水体流动性,让溪水清起来、动起来,从而有效提升溪流水质,维持河道生态健康。

­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今年厦门市对溪流继续生态修复的同时,还将选择若干溪流实施生态补水试点工程。

­  【数据】

­  去年,厦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13.71亿元;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约13.5公里;累计建成安全生态水系251公里;建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益面积1725亩;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溪流断面年度水质达标率比2016年提升了9.1个百分点,其中,澳溪、莲花溪、西源溪水质达到III类,过芸溪、九溪水质分别达到 IV类、V类。(记者 陈溯)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不出远门 “野”很有趣 为您推荐厦门户外游
  • 今日16时起将现出行高峰 厦门交警发布“五
  • “五一”假期 厦门口岸出入境客流预计近9万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