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昨在市人社局举行

厦门日报   2018-01-16 09:38

­  昨日上午,2018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在市人社局举行。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三服务”主线,市人社局局长吴新奎介绍了今年我市人社工作新举措新亮点。

­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鼓足干劲,加快发展。市人社局将认真对照新的目标任务,扑下身子,抓早抓细,实干实效,马上就办、狠抓落实。

­  吴新奎表示,全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党代会、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勇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的目标,以全国、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市人代会、市政府全体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把“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三服务”的水平和成效。

­  加快源头开发规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  为解决企业周期性缺工问题,今年我市将在落实源头开发规划方面重点发力,加快形成本市失业登记人员数据库、市外省内村居招聘网络、省外劳务输入基地、全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等四大源头开发体系。同时,加大各行业工资指导力度,探讨建立行业用工规范自律机制和行业企业用工调剂机制,营造稳定企业用工的宏观环境,避免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用工的恶性竞争带来企业用工成本的非正常增长。

­  同时,通过精准招聘帮助企业引进人才,通过人才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才成本,并培育和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企业劳动保障事中事后监管评价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将梳理整合涉及企业行为规范的30多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引导企业加强用工规范、工伤预防和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  加大引才聚才力度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更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今年,我市将加大引才、聚才、留才的工作力度和服务力度,加快壮大我市的人才规模总量。

­  我市将建立并充分发挥覆盖重点企业、18家高校、31家研发机构、45个产业企业协会、160多个众创空间在内的人才需求开发平台的作用,建立定期需求开发申报机制,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为人才入厦提供指引。

­  此外,还将赋予众创空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更多的人力资源服务职能,搭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发挥众创空间、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的作用,为加快壮大人才规模总量服务。

­  今年,我市将把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回厦和在厦高校毕业生留厦作为重点。建立厦门人才需求信息与厦门高校、厦门籍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对接机制。围绕厦门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科研院所、研发机构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降低成熟人才和技工入厦门槛。建立各类人才群体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加强人才在参保、住房、职称评审、人才项目参评、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和政策落实力度。

­  服务跨岛发展引导人才向岛外集聚

­  今年,我市将实施“一村一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开发适合农民渔民从业的行业、工种,提高农民渔民转岗转业的能力,促进农业合作社、观光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特色乡村旅游发展。

­  同时支持岛外各区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人力资源的保障和服务,破解岛外各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在人才和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和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  进一步引导人才和人力资源向岛外集聚,在收入分配等方面完善、创新相关政策措施,增强岛外人力资源的支撑保障能力。

­  服务民生保障

­  大力开展“无欠薪”行动

­  2018年,我市将突出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转岗转业、厦门户籍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失业人员再就业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坚持把民生型就业与发展型就业有机结合,加强培训,提高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通过精准服务,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确保社保基金安全,健全完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大力加强监管工作;配合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

­  2018年,我市将继续打造农民工最喜爱的城市,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继续开展“无欠薪项目部”创建工作,针对欠薪高发的建筑领域,加快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与工程款分账管理、银行代发工资等制度的扩面工作;制定《工伤待遇管理办法》,加强工伤预防,积极研究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劳动合同、薪酬方式、参加社保等方面的新情况,把支持发展与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结合起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提升服务能力

­  实现最大程度便民化

­  2018年,我市将加快人社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手段创新。人社局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适应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网络、服务网络、监管网络,建设“全程网办”的网上办事大厅和“全城通办”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今年上半年,市人社局将完成74项依申请办理的权责清单事项受理窗口前移至各区、镇(街)、村(居),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网,实现最大程度便民化。

­  推行主动式服务,从以我为主的管理方式、等待上门的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推介、主动对接、主动式服务,加强各类监管、服务对象数据库建设以及联系平台和业务推送平台建设。从单一对象推送转变为多对象推送,特别是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原来可能只推送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现在同步推送到企业主管生产、主管研发的部门以及企业的管理层、企业主要领导。

­  我市将积极探讨和争取众创空间和行业协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问题;设计“缩小差距、鼓励差别”的分配政策,帮助基层或艰苦地区留住人才。(厦门日报记者 何无痕)

­  【链接】

­  今年人社工作

­  将在五个方面发力

­  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方面

­  ○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

­  ○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人。

­  ○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就业0.9万人。

­  ○新增24个劳务输入基地和招聘网络。

­  ○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职工培训3500人。

­  ○评定市级技师大师工作室10家。

­  ○与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国家、省、市各类竞赛20项。

­  社会保险方面

­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80.5万人,同比增长2.45%。

­  ○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18.3万人,同比增长3.29%。

­  ○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218.1万人,同比增长3.32%。

­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385万人,同比增长2.24%。

­  人才工作方面

­  ○新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家。

­  ○新增2个行业(产业)开展职称改革试点工作。

­  ○加强人才需求开发,覆盖企业3000家。

­  ○开展线下招聘160场次。

­  劳动关系协调方面

­  ○市级非政府投资工程中创建40个“无欠薪项目部”。

­  ○在全市开展工资支付信用等级评价企业数达250家,双随机抽查企业350家。

­  ○新培育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点60个。

­  ○发布工资指导价位工种(职位)415个。

­  公共服务方面

­  ○“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的依申请事项转化率50%以上。

­  ○依申请事项电子证照调用率60%以上。

­  ○“全程网办”(5星级)事项达20%,提高10%;省网办事大厅4星级事项达90%,提高7%。

­  ○“15分钟服务圈”74项市级窗口办理事项的受理窗口前移至区、镇(街)、村(居)线下服务中心。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门市总工会:发力供需两端,服务发展创新
  • 省市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一季度厦门552个项目
  • 找寻历史记忆,弘扬“文龙精神”!专家齐聚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