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一排洪渠惊变“红河水” 部门:系藻类大量死亡导致
闽南网4月11日讯 最近,海沧新阳长庚医院正前方,一条绵延数公里的排洪渠,渠水突然从黄绿色变成了红色,俨然成了“红河”,且恶臭扑鼻。昨天,市民曾先生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反映此事,他怀疑渠水可能是受周边工厂排放污染。
排污管内,水体并未呈现红色
数公里排洪渠 河水一片泛红
昨天下午,海都记者站在长庚医院前的彩虹桥上,只见桥下绵延数公里的渠面一片赤红。记者下桥沿渠岸走了七八百米,发现有排污管正往渠里排水,但这些污水并不是红颜色的。一些木头、塑料袋等垃圾漂浮在水面上,站在岸边,能明显闻到一股臭味。
沿着河堤,是一片经过修整的开放式休憩公园,三三两两的市民在此散步、看书,他们均表示,河水变成红色已经好几天了,前几天气温高,臭味更加明显。
新垵村村民邱先生说,这里以前是一条水沟,曾是村民们的虾池,近些年才被改造成排洪渠,排洪渠的两边有霞阳村和新垵村,周边还有不少工厂,没变成“红河”前,排洪渠也是臭味难闻。
环保局抽样检测 系大量藻类死亡
昨日下午,海沧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海沧发布”,发布了厦门环保局海沧分局对此事的回复,称4月7日中午11时30分收到市民反映后,海沧分局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发现这条位于长庚医院前的新阳1#排洪渠新景桥上段200米至入海口,水体呈红色。当天下午2时40分,厦门环保局海沧分局人员及海沧监测分站人员对水体进行现场监测及采样,并将水样送至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藻类、化学需氧量和营养盐成分总磷和总氮进行分析。
4月8日上午,低潮时段,工作人员对全渠进行排查,未发现有工业污水排入。
前天,水样分析结果出炉,显示水体溶解氧含量极低,只有0.50mg/L;pH值为7.70,属于正常范围;化学需氧量227mg/L,总磷5.43mg/L,总氮44.8mg/L,这3项指标大大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体限值;水体藻类为主要以蓝藻门的平裂藻,含量大于6亿个/L。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判断,新阳1#号排洪渠水体呈红色的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引起。
据介绍,新阳1#排洪渠主要承担新垵村、霞阳村和新阳工业区地域的雨水排放,同时接纳新垵村和霞阳村大部分生活污水。由于新垵、霞阳两村常住人口较多,排入的生活污水量大,造成排洪渠水体极度富营养化,极易于藻类繁殖。由于4月上旬气温突然变暖,造成大量藻类死亡,最终引起水体呈红色。海沧分局将进一步跟踪水体变化情况。(海都记者 陈志坚 许茵茵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