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铺设进岛电缆工人:烈日下工作服像在泥地里滚过

2014-07-16 15:57 来源:厦门晚报 0

  2、工作服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像在泥地里滚过

  黄荣华是一个脾气温和、不善言辞的电力工人。他的皮肤黝黑,脖子被晒得又黑又红。因为热,他偶尔扯开衣领露一截白皮肤,跟晒过的皮肤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穿的工作服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像刚在泥地里打过滚,几乎没有干净的地方。

  才工作一会,黄荣华和工友们后背的衣服就被汗水打湿了。黄荣华说,这样的工作环境很容易中暑,因此都要常备藿香正气水,感觉头疼胸口发闷,就要喝一瓶顶一下。

  39岁的黄荣华老家在南平,从事放电缆工作11年了。多年来,他可谓“上天入地”,高空作业、地下作业都经历过。“放电缆非常辛苦,不过现在做得熟练了,每一次成功放完电缆都会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他说,电缆班大部分工友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只有这个年龄段的人才扛得住这么高强度的劳动”。

  黄荣华跟很多工友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共同工作的经历,平时关系很好,工作上经常互帮互助。为了建成这个12.37公里的电缆通道,他和工友们奋战了3个月。

  黄荣华的妻子也在厦门打工,夫妻两人一周只能见上一面。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2岁,都在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年的时候才能全家团聚。

  3、深夜收工第二天照样早起,一天只能挖30厘米

  傍晚时分,离地面十几米的电缆隧道中,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一、二、三,起!”二十多个工人密密麻麻站成一排,一齐用力抬电缆。随着口号响起,有的从地上的滑轮处将电缆抬起,有的将手中的木板倚靠在铁支架上,把电缆“撬”到电缆“床”上。

  上电缆时,40名工人分成两个班,相隔一定距离同时用力,每个人受重四五十公斤。一段电缆,要五六个小时才能最终送到支架上,如果加上地面的整理和准备工作,时间还会更长。有时候,黄荣华和工友们要深夜11点才能完工,第二天一早照样五六点爬起来开始工作。

  “上午10点多,这里面很闷,空气不好,呆久了会感觉不舒服。”黄荣华说,有时候一来就得在地下呆一天,吃饭也在地下解决。“爬上去太累了。”黄荣华说,实在感到透不过来气,他们会走动走动,在靠近通风口的地方休息一会。

  在黄荣华看来,最艰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5号工作井原计划采用爆破施工,但专家发现这里是坚硬岩石和容易塌陷的砂质土,又因为靠近马路,所以我们只能人工开凿。工人24小时三班倒,一天只能挖下去30厘米深,很多人都中暑了。”黄荣华说。

  【记者体验】

  站了半小时 腰酸背痛却没地儿坐

  电缆还在“吱吱”地滑进地下,黄荣华已经带着记者来到了数百米之外的5号工作井。顺着梯子,记者走进了电缆所在的地下通道。

  地下通道长、宽约2.5米,长长的铁支架从墙壁里伸出来,占据了大半个地面,留给工人的只剩不到1米的狭小空间。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台滑车,相隔更远的距离是一台台电缆输送机,一根钢筋把它们连接起来。

  空气湿漉漉的,墙壁和顶板都是水珠,不时滴落下来。隐约有一阵凉风在通道里穿行,送来远处工人们模糊不清的说话声。

  下午4点左右,传送电缆的滑车开始转动。十几分钟后,两个工人出现在记者眼前。他们手提铁链,一左一右地在支架间穿梭,电缆在铁链的牵引下缓缓向前走,直到通道尽头。

  几个小时后,电缆传输完毕。二十多名工人站成一排,一齐用力把电缆往支架上抬,之后再用三角形锁扣把电缆牢牢地固定在支架上。工人说,如果一切顺利,7月底22万伏高压电将经这些电缆流向厦门岛内,缓解岛内的用电紧张现状。

  在电缆隧道里站了半个小时后,记者感到腰酸背痛,想找个地方坐下休息,可是环顾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坐下的地方,这里只有阴暗的墙角、潮湿的墙壁和锋利的铁架,于是只好蹲下。黄荣华笑着说:“我们都是随便坐的。”怪不得他衣服上沾满了泥水。

  【行业现状】

  三班倒24小时工作

  国家电网厦门供电公司项目经理郑金春告诉记者,为了赶工,工人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20千伏厦门电力进岛第四通道工程起于翔安东部LNG燃气电厂,通过高架铺设电缆,在距离翔安隧道口700多米处钻进地下,然后通过地下铺设到厦门岛内湖边220千伏变电所。这条电力通道不仅能给厦门岛内带来更多的电力,也将及时解决目前电力进岛通道容量受限问题。

  此次建设的第一回工程,预计将在本月底建成投运。如果一切顺利,目前岛内正在执行的有序用电在本月底就可以结束。第二回工程争取7月份能开工建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滑冰教练哄孩子、磨冰刀 看起来很冰爽工作压力大
下一条:女儿出租房浴室内洗澡中毒身亡 父母起诉获赔92万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