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铁隧道首台盾构机“成功号”正式挖掘施工
【揭秘】
盾构机掘土 好像男士刮胡子
我有好体魄
能适应厦门地质
籍贯:厦门——我是为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量身定做”的首台盾构机,由厦门厦工中铁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并针对厦门的地质情况进行了优化。“成功号”始发,意味着厦门有能力自主研发、制造盾构机了。
工作环境:9.6米至31米深的地下空间。
工作能力:全速推进可达每分钟80毫米,正常情况下每分钟掘进40毫米-50毫米,预计一个月可掘进260米-300米——我的掘进速度是传统隧道挖掘工艺的3到10倍,而且开挖、出渣、衬砌等工序可以连续进行。
工作特长:自动化程度高,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用“成功号”盾构机挖掘隧道,相比传统工艺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而且不受气候影响;开挖时可控制地面沉降,减少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成功号”在工作中,地面上基本听不到声音,也不会对地面交通有任何影响。整个施工过程在“成功号”厚厚的“盾壳”保护下进行,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工作态度:昼夜不歇工,勇往直前——一旦启动,我就要24小时作业,因为一旦停工,机器就容易损坏。而且盾构机掘进隧道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我有好功夫 比得上“土行孙”
我们盾构机家族有很多“外号”,譬如钻地龙、土行孙、钢铁土拨鼠……从这些外号大家可以想象我的工作状态。我如同巨大的钢铁蚯蚓,由主机和后配套系统组成。“头部”的主机由刀盘、盾体、管片安装机、螺旋输送机和人舱组成,这是我最主要的部件,我全凭此挖土掘进,同时装好管片。我的“尾巴”——后配套系统则由设备桥和6辆台车组成,载着主控室、液压泵站、配电柜、变压器等超过20件的重要配套设施,动力系统、控制系统、降温系统都在这里。
接下来,就让我来好好做个自我介绍,让大家更加认识我。
1、掘土
好像男士刮胡子
先喷泡沫再松土
我的前部是主机,有点像巨大的电动刮胡刀,只不过,它剃的不是胡子,而是泥土。顶端有一个钢铁刀盘,在向前掘进时,刀盘旋转,切削下泥土。就像男士刮胡子前要抹剃须膏一样,在切削土体前,我也要先向土体喷上专门的泡沫剂,让原本坚硬密实的土壤变得蓬松。
2、运土
削下来的泥土
先收着再运走
电动刮胡刀有专门收集碎胡渣的地方,我的刀盘后方也有个土仓,用来盛装切削下来的泥土。土仓后装有螺旋输送机和传输皮带,不断把土仓中泥土运送到盾构机后部的拖车中去。配套拖车会把这些泥土拉到施工井口处,再由井口上方的吊车吊出地面。
3、衬砌
工人操作拼装机
堆起隧道钢筋壳
要怎么保证挖出的隧洞不会坍塌呢?我每往前推进1.2米多,就会停止前进,由工人操作拼装机,拼出一环厚厚的钢筋混凝土盾壳(管片),支撑起掘出的隧洞。这也是我被称为“盾构机”的由来。
“成功号”正式开工。(资料图)
【现场】
驾驶“成功号”
比开车难多了
要指挥推进这样一个大家伙干活可不容易。昨日上午,记者来到1号拖车的主控室,这个不足3平方米的小房间是“成功号”的“大脑”。盾构机司机姜晨就在这里驾驶“成功号”。姜晨面前有四个触摸屏,显示各种数据和主机的实时监控画面,操控台上还有一排排按钮。姜晨正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关注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数据,不时触碰屏幕,调出所需的画面进行操作。这个狭窄的小房间里还有一台空调正在卖力工作,尽管昨天其实颇为凉爽,“空调主要是给机器散热。”姜晨解释道。
“开盾构机不像开车,要随时注意各种数据的变化,比如要保证土仓中的压力与外界压力平衡,要确保挖掘的轴线不会偏移”,姜晨说,虽然主控室里通常只有他一个人,却要控制和监测着“成功号”推进的方向和速度,要保持“成功号”的压力平衡,更要控制推进过程中的所有必要程序,喷泡沫剂、转动刀盘、注浆……姜晨说,虽然“成功号”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但司机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不能上岗操作。
而沿着陡峭的梯子一圈圈向下绕行,在记者快要绕晕之前,终于到了位于地底十几米的始发井底部,“成功号”便从这里开始向前掘进,穿行地底627.013米,到达集美中心站。尽管盾构机正在作业,但记者在始发井下发觉耳边除了电机转动的声音外,没有其他任何噪音,只能看到刀盘非常缓慢但坚定地向前推进。三五个工人正在忙碌——管片的拼装离不开人工劳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