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周边贩卖像香烟像白粉糖果 另类零食祸害无穷
“吸着吃”的奶棒
:奶粉被装在一个巴掌大的小袋内,里面还有一根吸管。食用时,袋内的奶粉需先倒在桌上,然后用吸管慢慢吸食。有些家长一看吓坏了,误以为孩子吸食“白粉”。
即开型彩票
:孩子购买零食后,可以刮开“彩票”,里面有中奖信息,大奖包括价值近百元的玩具汽车,小奖有贴贴纸、一角两角现金、“再来一张”等。其实大奖已被店主拿走,剩下的都是一些小奖。
“魔烟”:
外表像香烟一样的东西,其实是果粉,吸食后也可以“喷烟”。
B说法
厂家:“是婴儿吃的葡萄糖”,证照齐全不怕查
记者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依据生产许可证号,查询到这是一家生产糖果制品的企业。随后,记者拨打了包装上的订货电话,称要订货。对方说,他们没有直接从潮州销往厦门,进货的话至少要订10箱,每箱120元,600小盒。记者一算,每盒的进价是0.2元。
记者问他为什么盒子上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方说:“你放心,可以放一年,什么天气都不怕。”接着,记者又问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有害,对方回答:“这是纯葡萄糖,婴儿吃的那种。”“生产成香烟的样子合法吗?会不会被抓?”对方答:“我们证照都齐全,不怕查。”记者想再追问,却突然断线了,之后再拨打,一直没有接通。
家长:孩子模仿能力强,相互影响养成坏习惯
随后,记者在学校周边采访了多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对于这些售卖的小零食,大部分家长都摸不着头脑。当他们见到记者手中的实物后,纷纷表示出了担忧。但也有个别家长称看见孩子吃过这种糖果,“每次放学就要去小卖部买这种零食,不买就不回家。”
“本来孩子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就强,这种像烟一样的糖果容易诱导孩子吸烟。一旦买的学生多了,难免相互影响,养成坏习惯。”家住江头的张女士担忧,如今的零食虽然新潮,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但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着同样担忧的还有市民林女士,她说:“电视上经常有吸烟的镜头,现在零食也这样,以后孩子不晓得要被熏陶得多老成啊!”林女士认为,为了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除了家长们多注意外,有关部门更应加强对学生零食、玩具的监管。
学校:班会课上会教育孩子,但放学后很难管
记者采访了湖里区某公办学校的陈老师,她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学生在吃这种糖果,但也曾从学生的口中听说过,她认为商家应该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给孩子不良的引导,“我们平时在班会课上会教育孩子,香烟、毒品这些东西不要去碰。假如出了校门,这样的烟糖大肆售卖,孩子吃起来感觉不错,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一下就被瓦解了。”
对于学生放学后爱买零食的现象,陈老师说学校在管理上确实力不从心,孩子如果在学校里吃,老师肯定会制止,但是放学后就很难管。在陈老师看来,这需要各方一起行动起来,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要加强,执法部门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校园周边的零食店,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C分析
专家:会刺激好奇心,削弱对香烟的负面认识
厦门心灵空间的心理咨询师杨金富分析,孩子喜欢购买这样的烟糖心理动机是多样的:其一是现在资讯发达,孩子提前接受到很多成人世界的讯息,会产生好奇心理,他们品尝烟糖就是一种模仿;其二是从众心理,有些孩子看同学这么做,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做,才不会被孤立;其三,可能是逆反心理引起的,特别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方式粗暴,自己也没有做好榜样,孩子就会产生“你可以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的心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