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紧挨岛内最大排洪湖筼筜湖 湖滨南却成内涝重灾区

2013-07-23 10:38 来源:台海网 0

三大顽疾

  湖滨南路“承上”未能“启下”

  翻开厦门的地形图,我们注意到,湖滨南属于低洼路段,厦禾路一带等均比其高。这一片区的地形,呈南高北低。厦禾路的很多雨水,再加上文屏、植物园等一带的雨水,通过地表斜坡等自然排洪系统汇集到湖滨南路这一带。“湖滨南路是‘承上’其它路段的雨水,但却未能‘启下’将其直接排入湖。”家住湖滨南路的杨女士注意到这一“怪象”:“西马仑”刚来没多久,湖滨南路就淹了,但筼筜湖的水位那时并不高,也远未达到警戒线。

  也就是说,很多雨水直接积在了湖滨南路一带,难以或缓慢地往筼筜湖排。

  房子太密集,直排水路被堵死

  导报记者注意到,湖滨南路虽是低洼路段,但仍高于湖面(假设正常的湖面水位为0米)约1.2米,而此次暴雨湖最高水位也就0.6米。理论上说,这还有0.6米的顺差,水可以顺畅流入。

  “但现实是,这一带的水,很难顺畅地直排到筼筜湖里。”张斌对这一“怪象”并不陌生。他解释,雨水可以通过排洪沟和自然排洪系统(也就是路面上的沟渠)双管齐下泄洪。大雨来临时,多方汇集的雨水就像很多人挤一扇门一样,排洪速度减慢。这时,对于湖滨南路来说,自然排洪系统甚为关键。

  但这一带房子建得太密集了,把自然排洪系统都给堵死了。

  张斌指着筼筜湖周边区域的地图说,湖滨南路从莲坂国贸到新村一带,在今年数次暴雨中,都能涉险过关;而角滨路至中山医院一带,却屡遭内涝,“后者建筑非常密集,且一些高楼大厦为了取得通风、取景、日晒等最佳效果,会采用错位的方式,将原本一些可以直排到湖的水路给堵死了”。

  城市洪水与筼筜湖连接不畅

  一方面筼筜湖仍可以接受排洪,另一方面,岛内却已内涝。

  据悉,岛内这三分之一区域,连到湖的排洪口,共有36个。而这些排洪口,约设置在水面-1米处。

  张斌坦言,这次,虽然大部分水还是排出去了,但涨潮影响排洪,加上排洪泵排洪速度较慢,也让筼筜湖水处于相当高位,多少影响了城市的排洪速度。

  但更多的问题,则直接出现在36个排洪口上。也就是说,泄洪渠道受限。

  据张斌介绍,这次降雨很大,而不少排洪沟却很小,洪水大,泄洪口小,“就像一个出口,很多人一起要出去,一下子就堵住了。这些密布在城市底下的排洪管道,也有这个烦恼”。

  当然,还有城市自然的排洪系统受阻。除了类似湖滨南路一带这样的水路受阻之外,一些城市地底下的排洪沟被破坏,也影响了水流进筼筜湖的速度。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梧村隧道积水长度还剩余638米 排水速度加快
下一条:厦门市第一看守所“开放日” 高墙内的另外一种生活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