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外十条溪流整治没动静 每天十万吨污水直接排放


去年,涵盖厦门岛外十条溪流的“厦门市溪流流域综合治理与景观规划”全部完成。媒体报道称,一期工程去年就启动。
现在,2013年已经快过半了,整治工程却没什么动静。近日,民盟厦门市委对岛外溪流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除了海沧过芸溪已进行整治外,其他的九条溪流污染触目惊心,整治工程若不及时开工,污染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
现状 每天十万吨污水直接排放
规划要整治的十条岛外溪流,分别是海沧的过芸溪,集美的后溪、瑶山溪、深青溪,同安的东西溪、官浔溪、龙东溪、埭头溪和城南排洪沟,翔安的九溪、东坑湾至后村港汊水系。
“每天有超过10万吨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排放到溪流中。”市政协常委、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李波说。“我们到现场看,真是触目惊心。”李波说,“比如埭头溪、官浔溪、东西溪,恶臭弥漫,垃圾遍地,溪流的上中下游已经全部沦为周边工农业、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污管道。”
溪流的严重污染,已不仅仅是景观的问题,更严重威胁着厦门的饮用水水质。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溪水,还被沿岸农户用于灌溉农作物,也许你在市场上买的菜,就是用污水浇出来的。
反思 堤岸硬质化不是个好办法
在岛外十条溪流中,海沧的过芸溪已率先整治完成,并曾被树为溪流整治的范例。
但民盟厦门市委调研后发现,过芸溪整治的方式也不太对头。“把10多公里的堤岸都硬质化,原来的自然生态就很难恢复了。”李波说,“原来是自然溪流,现在成了人工排洪沟。”
民盟市委认为,过芸溪的改造,是岛外溪流开发与保护的博弈结果,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让位给了城镇的开发。整治后的过芸溪虽然不脏不臭了,但河道的生态功能大幅退化。
更有甚者,直接把溪流盖起来、暗涵化。比如在同安城南工业区建设时,将流经规划区的埭头溪上游梧侣溪和泥山溪全部暗涵化,河道“不见天日”,无法吸取阳光,污染更加难以自净。
对策 改变“多龙治溪”局面
为何规划已经出台,方案已经明确,工程却行动迟缓?民盟厦门市委认为,症结就在于“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水利、环保、国土、农林渔业、建设、市政等部门,加上各区各管一块,难以协调。”李波说,“管理体制不顺,‘多龙治溪’最后变成‘群龙无首’,各部门互相踢皮球,整治工程一拖再拖。”
鉴于此,民盟厦门市委建议,以市区两级政府为主导,健全溪流治理体制机制,由市政府设立“厦门溪流综合整治与景观规划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各区政府主要领导参与,统筹协调环保、农林、建设、水利、国土、市政、财政等各部门,把垃圾综合处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业园污染防治、饮用水安全、生态农业等工作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并将具体目标分解细化,尽快启动整治工程,分阶段逐项落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