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夫妻"真相不是性饥渴而是为共寻正能量
据海峡导报报道“临时夫妻”,这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至少短期内无解。
在全国人大代表刘丽抛出这个话题后,上周,我们试图在她所生活的城市———厦门,揭开部分农民工“临时夫妻”真相。
我们经历了从被“另眼相看”,到被关注,到一个接一个“临时夫妻”主动联系导报记者坦露心声。我们剖析样本、危险关系、背后推手甚至一桩桩血案。这一过程,我们获得勇气和力量———当它被如此详细、深入地抛出来后,有人指责,但更有人愿意冷静下来,选择和我们一同反思,反思如何矫正这种扭曲的“灰色婚姻”。
法学专家说,“临时夫妻”不合法。但现实是,我们难以想象,为了生计,一批农民工舍家离土,饱受孤寂和压抑之苦。长期分居,缺少基本的温暖和慰藉,一些家庭责任和道德伦理难免被本能需要所超越。
很多人告诉我们,解决“临时夫妻”问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尽量让农民工不分居,要么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要么举家进城扎根立业。但房价高、房租高、生活成本昂贵、户籍限制、孩子入学、家人看病等一只只“拦路虎”,使得“工作在城市,家庭在农村,根也在农村”成了许多农民工无奈的选择。
很多人呼吁,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藩篱下的大规模远距离“迁徙”,人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但我们要面对的是,纵使“美丽中国”新版图中,新型城镇化已在加速,这又是一个何其艰难、漫长的过程。
如此背景之下,当下,只能努力尽量、尽快减少“临时夫妻”。
以厦门为例,我们看到,保障性租赁房的门槛开始降低,一批农民工开始受益;公立学校的大门逐渐敞开,农民工子女也可读公办学校;以及社会给予农民工关爱和温暖的努力……这些,虽不足以根治“临时夫妻”现象,但无不是推动减少“临时夫妻”的努力。
以在厦的“临时夫妻”为例,我们记住,那位愤而勇敢揭发“临时丈夫”强奸自己女儿劣迹的母亲;那位勇敢进行“遗憾、纠结、痛苦”告白的中年男子;还有那位用爱和责任抵挡住与丈夫分居后种种诱惑的“洗脚妹”……这些,虽也不足以矫正扭曲的“灰色婚姻”,但也无不是对这一危险关系的挣扎、反思。
“临时夫妻”真相,不是为谁脸“红”,也没“红”了谁的脸。它是反思,是为积聚正能量,积聚通过制度的改革、体制的完善来改变这一现象的正能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