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一些老地名因“雅化”和“音义流转”而得名

厦门晚报   2025-11-05 16:29

  鼓浪屿内厝澳原来叫李厝澳,最早期居民是来自嵩屿的渔民;与中山路、盐溪街相连的虞朝巷,数百年前这里有颇具规模的养牛场……地名是刻在城市肌理上的“活化石”,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民间记忆史书。厦门晚报有关路名报道刊发后引发市民关注,记者采访相关民俗专家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厦门一些现存老地名的演变主要可分为主动的“雅化”与自然的“音义流转”两类。

  音义流转

  内厝澳原名“李厝澳”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曾查阅了《鼓浪屿区地名图》等相关资料,发现很多书中都提到,鼓浪屿曾有10座山,其中,燕尾山在西北侧,周边有几十个礁石,最北边的叫作燕尾礁。据资料记载,鼓浪屿原来是荒岛,元末明初,嵩屿李氏渔民因避风来此暂住,逐渐开拓,后来修建了房屋并定居下来。据说,他们便是鼓浪屿最早期的居民,而他们居住的地方礁石多、港湾曲、可停船,因此被称为“李厝澳”。闽南话中,“李”跟“里”同音,“里”跟“内”同义,因此“李厝澳”后来又被称为“内厝澳”。

  嵩屿李姓渔民来到内厝澳后,在燕尾山附近建了燕尾庙,这座宫庙可以说是内厝澳及鼓浪屿发祥发展的历史见证。因种种原因,燕尾庙一度只剩下一块碑,后来,鼓浪屿居民出资重建燕尾庙。燕尾庙附近有一条康泰路,据说当年嵩屿渔民常在这里挖“公逮”(一种贝类)喂鸭,故称“公逮湾”,后来以方言近音雅化为康泰路。

  此外,鼓浪屿原来叫“五龙屿”,据说是岛屿的整体形状似五龙戏珠,“珠”即日光岩。日光岩又称“龙头山”,是鼓浪屿的最高峰,与一江之隔的虎头山互为犄角,形成“龙虎守口”“龙虎守门”之势。

  谐音雅化

  光彩街其实是一条棺材街 虞朝巷原来与养牛场有关

  厦门雅化的地名还有不少。已故“讲古仙”范寿春编写的《厦门老街趣谈》一书讲述了厦门岛部分古街老巷的掌故传说趣闻。其中光彩街西南接大同路,其实是一条棺材街。民国时期,厦门市区的棺材店大都集中在这条街上。1932年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记载,棺材巷有商号24家,其中棺材店10家,其余治丧商号5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棺材还有“有官有财”一说。可是要定路名挂门牌时,棺材巷的称呼就有点尴尬了。文人雅士利用谐音,将棺材二字雅化为“光彩”,同时将“巷”升级为“街”,棺材巷也就变成光彩街了。

  大使巷原在大同路段,小使巷两端连接打铁街和外校场。60多年前,厦门住户家中多设马桶,附近有公厕专供居民倒马桶。粪便要经小巷运到海边码头,经过的两条小巷都叫作屎巷。“屎”字列入路名实在不雅,闽南话的“屎”字又与“使”字同音,制定街巷名称时就以闽南方言谐音,将“屎”改为“使”,为了区别两条屎巷的不同,分别名为“大使巷”与“小使巷”。后来大使巷并入大同路,小使巷至今还在。

  以闽南话方言谐音雅化的小巷名还有不少。例如与中山路、盐溪街相连的虞朝巷,巷名与虞姓或者朝代无关。数百年前这里是颇具规模的养牛场,因“牛棚巷”不雅,便以闽南话“牛棚”的谐音“虞朝”记之。还有位于围仔内至马墓巷之间的待教巷,传说早年有人在这里宰狗卖肉,因此叫“刣 (杀)狗巷”,雅化成了“待教”,巷由此立名并沿用到现在。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6年法定节假日放假调休安排时间表一览(
  • 国台办:正告民进党当局任何“倚外谋独”都
  • 国务院台办:“台独”是分裂国家、背叛民族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