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加速布局氢能赛道 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印发实施
近日,《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印发实施。作为厦门首个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该行动计划为厦门氢能产业发展制定了路线图,打响了厦门氢能“加速跑”的关键一枪。
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产业成为城市角逐的新赛道。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在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将氢能与储能作为未来产业布局。行动计划从打造氢能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氢能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序开发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全面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14条措施,推动厦门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
技术创新
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
行动计划指出,在技术创新方面,厦门将重点推动电解水制氢成套装备、固态储氢材料及装备、氢燃料电池成套设备、氢能汽车、氢能备用电源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保持核心技术国际领先。
行动计划提出,要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组建氢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这一具体举措,令嘉庚创新实验室技术总监、华厦氢能创始人高小平博士感到振奋。“在政策支持下,嘉庚创新实验室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厦门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
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领域已布局开展21项核心技术攻关,落地孵化8家氢能领域高科技企业,牵头或参与7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
其中,在多元化制氢技术方面,嘉庚创新实验室取得了新突破。“不久前,我们刚刚完成一个科技部重点项目的中期验收,这个项目主要做30兆瓦离网制氢技术的开发。”高小平说,该项目采用碱性-PEM混联制氢技术,在宁夏宁东全球最大可再生氢碳减排基地落地。根据调试结果,项目直流能耗比市场上大部分电解槽降低了10%,也就是制氢效率提高了10%。“该项目制氢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响应,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为离网制氢开拓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高小平表示,接下来,嘉庚创新实验室将联合央企建立氢能开发平台,把离网制氢技术应用到海上制氢,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产业培育
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
行动计划指出,在产业培育方面,要积极引培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促进氢能产业“制储输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及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并鼓励出口。到2027年氢能装备及材料生产企业达到30家。
“该行动计划为厦门氢能企业及科研院所带来了强大的助推作用,提供了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预期。”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宋光吉表示。
金龙在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方面,有近15年的技术积淀,完成了整车系统集成能力的构建,拥有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控制的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能力。公司累计推广氢燃料客车和货车近千辆。
“氢燃料汽车主要有两个优势,一是续航比较长,可以达到500公里—600公里,较电动汽车里程增加一倍;二是加氢速度快,时间仅需10分钟—15分钟,跟加油速度相当。”宋光吉表示,这两大优势将引领氢燃料汽车在长途重载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是目前国家主要的引导方向。
同时,行动计划提出,我市要有序开发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到2027年,我市要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路线,建成加氢站3座。同时探索绿氢在工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氢能产业示范应用链条。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通过建立氢能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开展场景创新,促进氢能多元化、规模化、商业化推广应用。
亮点
打造氢能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组建氢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各创新主体参与氢能全产业链标准研制。
打造氢能先进制造业基地
布局氢能产业园区,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园区。我市将以临空经济片区为核心,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海沧港区、同翔高新城片区、同安凤南片区等作为协同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有序开发氢能示范应用场景
我市将逐步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首批在临空经济片区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路线;支持在机场、港口开展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重卡等示范应用;支持建设氢基绿色燃料加注中心,探索氢能在船舶、低空域经济飞行器示范应用。
拓展多领域示范应用,支持绿氢在我市半导体、高端玻璃制造、稀土冶炼行业推广应用;探索在算力中心、5G基站等高能耗设备使用氢能备用电源;试点布设氢能离网超充站;探索培育“可再生能源+氢能制储用”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全面优化氢能产业发展环境
统筹规划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在机场、港口、高速、产业园等氢能应用场景丰富区域,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支持符合条件的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制氢加氢装置。推动建立厦漳泉氢能走廊。积极开展氢能领域国际合作。(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