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翔安火炬实验学校探索无边界办学 交出高分答卷

厦门日报   2025-09-26 11:10

  3岁的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办得如何?答案之一就在学校周边小区的灯光里。

  2022年,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在环东海域新城开办时,道路还没完全修好,一到晚上,周边新建小区内只有零星的灯光。

  3年后,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片区内楼盘的入住率,从基本0%跃升到80%。

  从黑灯瞎火到万家灯火,翔安火炬实验学校也从“新秀”变成教育界一匹实力“黑马”——学生数从首届22个班800余名学生,到今年71个班3277名学生;今年,首届学生中考,公办普高率高达81%,一级达标高中校录取率51%,优质高中录取率37%;小学连续三年获翔安区小学质量监测十星评价。

  翔安火炬实验学校校长黄辉鹏说,“3年来,我们做了一件事:努力打破传统校园的物理与心理围墙,办一所烟火气、无边界学校。”

  校园无边界

  学校开放给社区 居民可直入图书馆

  每天早上,黄辉鹏和副校长陈东娜等校领导都会站在校门口,主动向师生们问好,和学生们交流。

  黄辉鹏说,翔安的孩子比较羞涩,“我们老师要先‘破冰’”。

  在老师们热情的招呼和温暖的笑容“溶解”下,孩子们也开始回应。现在,学校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问好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学校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礼仪的体现,还可以让孩子更加自信。

  这也是无边界学校的理念:教育不只在课堂,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有时,就在老师的一声招呼里,在微笑里。

  翔安火炬实验学校最特别的是,它努力打破学校的物理边界,把学校开放给社区,从而收获一个烟火气的无边界学校。

  在这方面,图书馆是先行者。每个周末、寒暑假和节假日,学校的图书馆向社区开放,居民们无需预约,就可直接到图书馆看书。

  学校图书馆弥补了周边10公里没有公共图书馆的空白,惠及7万多人口。现在每天进馆量达到300人次左右,月进馆量近万人次。

  不过,黄辉鹏认为,更重要的是,当学校打破物理边界,它向社区传递“学校不只是师生的,还是大家的火炬”的理念,学校会在烟火气的社区中获得更多的支持,这些支持最终会让学校和学生受益。

  培训无边界

  校长给新老师找名师 师傅帮忙备好首周课

  黄辉鹏曾在凌晨四点收到老师的微信:校长,这是凌晨四点的火炬校园。学校一群年轻老师为了备战一场教学技能比赛,连夜加班切磋,定稿后,走出办公室,已经是四点。

  很快,这位校长又看到朝阳升起的火炬校园——翔安区作业设计比赛前,导师带年轻老师讨论优化方案,从学校讨论到家里,从家里到线上,从线上到学校,一起奋战到天亮。

  开办3年,翔安火炬实验学校便赢得家长信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质量,而这背后,是师资的支撑。

  不过,新建学校在师资上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大批新老师“嗷嗷待哺”,但有经验的老教师数量有限。现在回头看,翔安火炬实验学校采用了一些超常规方法,来帮助年轻老师加速成长。

  从某种角度看,在办学上,这所新办学校“背后有高人”——翔安火炬实验学校是五缘第二实验学校的合作校,后者派出省学科带头人陈东娜出任学校副校长。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在师资培训、校本作业研发、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全方位无私的帮助。

  不仅如此,每年新老师培训,翔安火炬实验学校的新老师都是和总校一起接受培训的。比较特别的是,翔安火炬实验学校要求入职两年以内的老师都要参加新老师培训。学校认为,一方面,入职第二年老师的教学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和新入职老师组成小组,相互交流。

  这所新办校的教师培训被形容为“一针见血”,例如,师傅们会把新老师带到班级去实地培训,展示如何做好班级卫生管理、学生课桌椅调整、讲台物品摆放,甚至上课起立坐下都有门道。

  师傅们还要重点做一件事:手把手帮助新老师备好第一周的课。学校认为,准备越充分,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新老师就能越自信,而老师的自信也能给孩子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这还不够,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开启无边界教师培训。厦门市评选名师工作室后,校长亲自给名师们打电话,为年轻老师争取到工作室学习的名额,符合条件的成为工作室成员,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旁听。

  所有这些努力,让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年轻老师得以加速成长。有人甚至说,在这里度过一年等于在其他学校二年甚至三年。过去两年,学校118名在职教师,有116人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

  黄辉鹏认为,比奖牌数更重要的是,新教师的成长高度,将决定火炬实验未来30年的发展高度,“我们看到的是火炬学校未来的希望”。

  教学无边界

  课堂搬到天地间 山海成教室

  在这所年轻的学校,传统课堂的“边界”正在慢慢消融,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家国社会,让学生们在山河之间读懂家国,力所能及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去年,翔安火炬实验学校引起轰动,初中部学生倾巢而出,把课堂搬到天地间,其中:七年级是“望海”课程,学生沿环东浪漫线徒步15公里到集美嘉庚公园,研发潮汐计算、红树林生态、缅怀民族英雄陈化成等课程;八年级是“溯源”课程,学生们溯西溪徒步28公里到汀溪水库,研发地理生物多样性、海丝之路、汀溪龙窑等课程;九年级是“登高”课程,学生登顶厦门最高峰云顶山,研发野外生存、职业规划等课程。

  要让初中生行走十几公里甚至二十几公里,校方坦承,承受巨大压力,但学校的教育者认为,在当前和未来的学习中,因互联网的介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线性的教与学方式,必须要更加灵活、多元和立体。

  这些无边界课程,暗藏玄机,譬如,初一年的“望海”课程,横跨翔安、同安、集美三个区,到达陈化成塑像前,历史老师为学生们详述陈化成的英勇事迹;在环东浪漫线,学生们看到了沙滩、滨海住宅区、高科技园区等,感受着翔安的发展,恰逢涨潮期间,同学们在湿地里、椰林下、绿荫中,认真计算潮水时间,研习“探寻湿地”“海丝支点”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还研发晚安读书会、阳光书房、九年十八项全员劳动技能考核等无边界课程。

  学校认为,当学校打破“边界”,把学生放置在一个不断强化家国担当的教育能量场中,孩子们的学习样态更加生动、成长方式更加主动。

  (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检察机关依法分别对郑连胜、刘兴吉、林涛、
  • 我国新增1.58亿吨页岩油探明储量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