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大团队发现新物种福建岩虫

厦门晚报   2025-09-22 17:19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王智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分类学期刊Zootaxa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海环节动物岩虫属新物种——福建岩虫。目前,这个新物种已被世界海洋物种名录收录。

  据介绍,岩虫属是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矶沙蚕目矶沙蚕科中的第二大属,包含80余有效种,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海域。根据鳃丝的分布位置、复型刚毛类型及分布,以及足刺下刚毛是否具有翅毛状刚毛等特征,可将岩虫属物种分为9个组(A1、A2、B1、B2、C1、C2、D1、D2及E)。

  岩虫属物种在中国近海广泛分布,现存有记录物种中,15种有一定的形态学或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中仅7种具有分子数据,其余有记录种的分类地位仍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近海岩虫属物种的多样性有待进一步揭示。

  厦大研究团队利用在福建漳州诏安湾采集的岩虫标本开展分类研究,结合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并命名了属于岩虫属B2组的一个新物种——福建岩虫。

  这个新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是鳃丝始于体前部,并延续至尾端;鳃丝已知最大数目是5;足刺1—3根,呈黑色或棕色;具有3种类型的刷状刚毛,即齿细长且左右对称的同齿形刷状刚毛、具粗齿的等齿形刷状刚毛,以及具细齿的等齿形刷状刚毛。

  分子特征方面,该新物种的COI基因片段与岩虫属其他种的序列差异在4.00%至28.14%之间。此外,研究团队对目前已发表的40种岩虫属B2组物种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编制了B2组物种的形态特征表格,并对岩虫属刷状刚毛类型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划分。

  厦大研究团队表示,已有研究显示,广义上的岩虫属并非单系群,且岩虫属的一些形态特征存在明显的种内差异。将来的研究需结合分子数据,对广义岩虫属物种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修订,同时有必要基于大量标本研究岩虫属关键特征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得到更加准确的形态学数据。

  (通讯员 王缤若 王智 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受贿超3亿元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锡
  • 七部门:到2027年建成一批“人工智能+交通
  • 天津市通报5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