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5万余亩龙眼迎来大丰收 果农忙采摘游客闻香来
白露将至采收忙。眼下正是龙眼成熟上市的旺季,今年厦门龙眼迎来大丰收,果农们都在忙着采收。
日前,晨报记者深入岛外各区走访,为您展示龙眼丰收的甜蜜图景。
海沧
大屏山半山果园
多个品种龙眼 可供采摘
眼下,大屏山半山果园的龙眼正值采收期。
“我们果园大约有800棵龙眼树,主要品种是‘松风本’,属于晚熟品种。”果园老板林亚彬介绍,该品种从莆田引进,主要特点是甜度高、口感脆,比较耐保存。除了“松风本”,半山果园还种植了少量的“凤梨穗”“古山”等品种。
果园内的果树大多已经种植30多年,属于成年丰产树。林亚彬告诉记者,今年的龙眼产量较往年显著提升,预计达4万多斤,采摘期预计可持续到9月底。
“他们家果子品种多,香甜可口!” 前来采摘的市民对此赞不绝口。
集美
双岭村龙谷山庄
龙眼丰收 吸引游客采摘
在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龙谷山庄,一片龙眼林郁郁葱葱,枝头上硕果累累,飘出阵阵甜香,树下则是拿着钩子仰着头采摘龙眼的游客,现场不时传来欢笑声。
山庄主人叶明吉告诉记者,这片龙眼林占地约150亩,是50年前知青下乡种下的,品种为厦门本地品种“水涨”,其果肉鲜嫩多汁、味道甘甜。“今年是龙眼丰收年,我们这片山头的龙眼林预计产量达30万斤左右。”叶明吉告诉记者,山庄的龙眼“只送不卖”,开放给来山庄的客人、附近的村民免费采摘,吸引了不少游客来体验采摘之乐。
“听朋友说,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农家土菜美味,还可以体验龙眼采摘,我们特意从岛内过来玩。”游客陈女士说。
同安
绿帝有机龙眼生态基地
每天采摘龙眼近2万斤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的绿帝有机龙眼生态基地,顺着山坡往上走,只见成片龙眼林里一串串饱满的龙眼挂满枝头,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
基地管理员杨宗柏介绍,基地种植的800多亩“凤梨穗”龙眼,树龄从十几年到30年不等,今年龙眼大丰收,预计产量是去年的一倍多。“工人每天清晨5点半采摘到上午11点、下午1点采摘到4点半,每天能采摘1.6万斤—2万斤龙眼。”杨宗柏说,白露节气前这段时间是基地最繁忙的时候,龙眼鲜果采摘下来后,需要经过人工分拣,把烂果挑出来,修剪枝叶,再将鲜果和冰袋一起装箱,然后装车运输。
“一辆货车可以装货2000多斤,近来我们每天要发8车货,主要运往福州、四川等地水果批发市场。”杨宗柏说。
翔安
内厝镇黄厝村龙眼林
龙眼产量 比往年翻一倍
近日,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的龙眼进入采摘期。记者在现场看到,龙眼树上挂满果实,将枝条压弯。
据黄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火明介绍,该村有100多户龙眼种植户,今年全村龙眼总产量预计达30万斤,比往年翻一倍。“白露前后10天是最佳采摘期,大家都在忙着采摘。”黄火明说。
果农黄阿姨种植龙眼已有40余年,今年预计收成4万斤龙眼,采摘期将持续至9月底。“我们主要种植的是‘凤梨穗’,这个品种皮薄、核小、甜度高,果肉细腻。”黄阿姨说,今年全国各地龙眼普遍丰收,价格较去年有所下降,“去年一斤能卖10元,今年只有5元左右”。
除了批发,黄厝村果农还将部分龙眼焙干加工成龙眼干。“需连续焙两次,每次24小时,之后再晾晒半天,就可以制成龙眼干了。”一名果农介绍。
(海西晨报记者 洪艳艳 张晓霏 张雅雯 范玉华)
同步新闻
厦门龙眼产量 今年预计6万吨
龙眼是厦门市种植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最具特色的名优水果。厦门有400多年的龙眼种植历史,栽培与加工历史源远流长。
据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计,目前厦门龙眼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同安区3万余亩、集美区约1.2万亩、翔安区约0.8万亩、海沧区约0.1万亩。主要产区为同安区新民镇、五显镇、莲花镇、汀溪镇;集美区灌口镇、后溪镇;翔安区内厝镇、新圩镇等。
记者从厦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了解到,往年,厦门龙眼年产量一般在4万吨左右,今年龙眼迎来大丰收,预计产量达6万吨以上。厦门生产的龙眼以干品销售为主,焙干销售的约占70%、鲜果销售的占30%,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成为厦门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在厦门,龙眼品种主要有“银早98”“石硖”“凤梨穗”“冬香”等,其中,“凤梨穗”龙眼种植面积占90%,是厦门市主要栽种的品种。该品种起源于同安区新民街道西塘村马垵自然村,母树树龄逾300年。“凤梨穗”龙眼是鲜食和焙干兼顾的优良品种,凭借卓越品质,成为厦门一张响当当的“甜蜜名片”。
2012年,“同安凤梨穗”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地域商标),成为厦门市首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同安凤梨穗”商标已授权给47家相关经营主体使用。
(海西晨报记者 洪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