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市南乐团全新创排的《礼乐千秋》将于3月21日首演

厦门日报   2024-03-17 11:43

  由厦门市南乐团全新创排的南音《礼乐千秋》,将于3月21日在闽南戏曲艺术中心首演。千年传承的古老南音,从宫廷走到民间,犹如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这一次,南乐团将用一场“千秋”大剧展现南音的发展脉络,让观众近距离感悟汉唐遗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礼乐千秋》是为厦门市南乐团成立70周年倾力打造的献礼之作,也是2023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2023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于近日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这是继南音《文姬归汉》之后,厦门市南乐团创排的作品第二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主创团队精益求精  “六代同堂”登台献演

  《礼乐千秋》由三次获得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担任编剧,五个一精品工程奖、文华奖导演获得者韩剑英担任导演,他们与南乐团有过多次合作。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出最好的作品,主创团队围绕剧本内容、舞台表演、音乐设计、舞美展现、服装道具等进行反复修改和调整,特邀知名戏曲、曲艺专家对演员进行声乐指导。此外,乐团3名90后、00后演员也加入舞蹈动作的编排工作。

  演员阵容可谓是“六代同堂”,既有厦门艺术学校(原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首个南音班的60后“元老艺术家”,也有70后到00后的中坚及新生代力量,更有厦门艺术学校2022级南音班的年轻学生,演员中不乏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获得者、南音福建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省级专业赛事中拔得头筹的青年演员等。这样“传帮带”的新组合,让南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更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南音讲述南音历史 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古乐魅力

  谈及创作《礼乐千秋》的初衷,曾学文告诉记者,南音已成为厦门对外交流的重要艺术内容之一,但每一次向来宾介绍南音时,都只能用抽象的文字去讲述历史。“作为中国礼乐文化的代表,应该有一部剧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直观的表达,将南音的基本概况、美学特征等融入历史故事的演绎,凸显南音历史的久远,于是就有了以南音讲述南音历史的想法。”

  《礼乐千秋》包括前奏曲、第一乐章《大汉相和歌》、第二乐章《南唐夜宴乐》、第三乐章《孟昶花蕊情》、第四乐章《明清弦管盛》和第五乐章《礼乐颂千秋》,融合原创形体、民乐、西洋弦乐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不同时期南音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厦门市南乐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杨雪莉表示,《礼乐千秋》是南乐团促进南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有助于在年轻人中产生更多交流和共鸣,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除了舞台版,未来计划将《礼乐千秋》‘搬’进南音阁,根据场馆特色做驻场演出。”

  温馨提示

  《礼乐千秋》演出时间:3月21日至23日15:30、19:30

  演出地点: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通讯员 张晓岚)

  微观察

  “一团一策” 释放院团艺术生产力

  推动传统戏剧创新融合发展、跨界出圈,让戏剧文化传播更广,吸引、培养更多年轻观众,是近年来厦门戏剧发展的一大亮点。而“一团一策”的改革,更是成为破解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生存发展困境的关键之举,逐渐释放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和发展活力,让“出人出戏出影响力”在机制保障下走出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以南音为例,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由厦门市南乐团承担的表演《南音随想》实现中西合璧;2023年的央视春晚舞台,厦门市南乐团参与演绎的《百鸟归巢》将南音和流行音乐相结合,被推为“春晚最具文化价值节目”,随着南音不断惊艳“出圈”,厦门市南乐团“乘胜追击”,创排多部精品剧目,广受好评。这看似源于春晚的“爆红”,更来自作品本身强韧的生命力,也生动印证——只要是好作品就会被观众接受喜爱。

  “一团一策”的改革,最突出的是精品意识。如今,精品剧目可通过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获得重点专项扶持。同时,厦门还设置千万元级厦门市国有文艺院团专项创作经费,鼓励各院团创作精品。

  记者了解到,除了《礼乐千秋》外,今年厦门还将推动创排音乐剧《鼓浪屿之子》、歌剧《郑成功》、舞剧《茶礼》等新剧目,打磨提升南音《文姬归汉》、高甲戏《陈化成》、歌仔戏《燕归巢》、音乐剧《我爱沙坡尾》等一批精品剧目。

  (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把纪律的螺
  • 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巡视员田钢严重违纪违
  • 2名厅局级干部被查处……湖南通报4月查处违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