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

福建法治报   2021-02-07 14:40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7日讯  近年来,厦门市将“近邻”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格局中的领导力量,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的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用有温度的党建,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建强组织

  凝聚“党建‘邻’队伍”

  与其他现代化城市一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0%、拥有374个城市社区的厦门市,也曾面临邻里关系“陌生化”的城市病。一些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组织力量到了社区却“沉”不下去,物业、业委会、居民之间积累大量矛盾,难以化解。如何让邻里不再陌生,让小区更有温情、更有活力,成为厦门市基层治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为了把党建工作下沉到小区,厦门市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实施意见》等“2+9”系列文件,明确街道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小区治理工作,社区负责成立小区事务服务中心加强具体指导,小区负责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

  厦门秉持“远亲不如近邻”这一理念,从强化组织建设入手,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组建小区党支部,在小区设立楼道党小组,延伸设立党员楼长、党员中心户,形成“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楼长(中心)户”的小区党建格局。目前,全市共建立小区党支部1400多个,实现组织覆盖90%、工作覆盖100%。

  党旗插在楼栋口,党员身份亮进电梯里,这样一来,党组织的力量也充分覆盖了社区每个角落。那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是否解决了?思明区嘉莲街道盘龙小区给出了答案。

  盘龙小区是老城区拆迁安置居住的小区,面临着乱停车、垃圾乱扔、无人管理等问题。小区成立党支部后,从解决小区环境杂乱、停车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入手,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路径,凝聚“厝边睦邻”的红色力量,积极推动小区管理创新提升,并在居民家门口搭建起定纷止争、共建共享的平台,让小区“焕然一新”。同时,针对小区存在的高空抛物、楼道堆杂、宠物乱排泄等现象,党支部牵头召集党员群众座谈,制订小区文明公约,引导居民志愿者发放文明公约倡议书500多份,宣扬文明新风尚。 

  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多年来困扰小区治理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群众切实感受到“近邻党建”和居民利益的一致性,支持、配合、参与小区党建的热情高涨。

  服务民生

  画好“党建点线面”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多元,但传统守望互助的邻里模式却正在消解。如何打破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打通服务群中的“最后一公里”?集美街道银亭社区党委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辖区各单位党组织为半径,小区党支部为最大限度延伸的圆辐射,以“三级”党组织引领“红袖章”,不断强化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破社区治理难点,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为辖区居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区党委以“125”党建特色品牌,借助“智慧党建”信息平台,让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抱团发力,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吸纳党员骨干到小区业委会,以“党建+楼栋”工作办法,积极探索红树康桥小区治理新模式。同时,党建结对拓展打造涵盖“悦读康桥”微型共享图书馆、“康乐红树”老年健康服务点、“5+1”综治维稳工作室,让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在每个红色阵地轮流服务,并结合开展防诈骗问答警民恳谈会、“遵守规则 文明践行”“疫情防控 志愿同行”等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贯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社区、小区党组织积极与物业、业委会商议,主动连接共建单位等多方资源,改造利用配套用房、楼栋架空层等公共空间,1100多个小区建成党群服务站,打造家门口的党建服务站;强化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将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15分钟近邻服务圈”,面向居民开放使用,引进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专业力量,丰富近邻服务供给,提升居民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近邻党建工作保障,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制度文件,建立4岗18级的等级序列,覆盖选、育、管、用、退等有机衔接的职业化全过程。目前,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增至6946人,同比增长18%,占全省40.69%。

  共治共享

  拓展“党建朋友圈”

  “晚上要做海蛎煎,起锅烧油才发现没有地瓜粉。”“我家有,这就给你送过去。”前段时间,海沧区金海华景业主群中的一段对话引发了朋友圈一阵好评。但这样互帮互助的交流,在该小区的业主群已是一种常态。

  金海华景所在的社区是海景社区,是海沧区嵩屿街道创新工作机制、开拓“近邻党建”新思路的切入点小区之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厦门一样,嵩屿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嵩屿街道党工委创新工作机制,将“近邻党建”与建设新家乡的理念充分融合,紧密围绕“邻”的组织、提升“邻”的氛围、创新“邻”的机制、讲好“邻”的故事,着力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

  基层治理,仅仅靠小区远远不够。厦门的办法是深化“双报到”工作机制,104家市直单位党组织和8万多名党员到所挂钩社区报到,407个市直单位党组织与小区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推动党政力量资源下沉入小区;推行“小区吹哨、部门报到”的互动机制,在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层面,优化整合成员单位、共建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落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络,精准对接需求,常态化开展“我为小区办实事,聚力民生谋幸福”等活动,破解各类难题超过8万件。

  湖里区殿前街道嘉福社区是个典型的村改居社区,无物业管理、时长断水、断电、地面破损等老旧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为打造全新社区,走好居民自治之路,嘉福社区启动“爱心联盟”战略,组织辖区内26家党组织的104名党员认领了134项“服务”和“需求”项目,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小区治理的难点痛点问题。此外,嘉福社区该制定了小区书记“唔听邻讲”同心会客制度,探索“居事民定”民主协商载体,实现居民的事由居民议、居民定,社区面貌焕然一新,邻里也更加和睦了。

  嘉福社区的幸福生活,仅仅是厦门市基层治理上的一个缩影。“近邻”模式推广以来,厦门市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通过常态化、不间断的群众工作,办好事关群众福祉的每一件小事,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盲点、堵点问题,做到基层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福建法治报记者 叶蔚蓉 通讯员 陈锋)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台湾特色产品亮相第二十届海峡旅博会 金门
  • 厦门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启动 近百场活动让
  • 厦门:回湖里读初中 今起可预约登记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