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企业家代表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也关系着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6月12日下午,由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厦门经济管理学院、厦门网主办的厦门营商环境座谈会在厦门经管学院召开,来自厦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围绕厦门如何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展开讨论,为政府建言献策。
企业家代表们认为,厦门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发展、建设速度快,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近年来,各种扶持政策持续出台,政策落地更加公开、透明,公务人员的素质、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融资难问题不断改善,厦门营商环境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厦门最早一批民营企业家代表,厦门兆宸实业董事长吴国荣认为,厦门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他在全市召开招商大会后,也积极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邀请东南亚的企业家来厦投资,向他们介绍厦门优良的营商环境,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家表示愿意到厦门投资。
厦门优创同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铭指出,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厦门致力打造的“宜居城市”名片,这也是企业留住高端人才的必备条件,间接为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支持。福建中兴资产评估房地产土地估价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詹丽敏认为,这些年厦门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办理事项流程简化不少,部门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针对一些行业还开通了绿色通道,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参会代表指出,厦门营商环境相较以往确有大大提升,但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仍有提升空间。例如,有代表认为,政府在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的政策上,相比一些外地城市宽松的人才落户政策,厦门依然存在较高的“门槛”。还有代表认为,厦门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都很规范,公务人员素质也很高,但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刀切”、“过度治理”等问题,例如环保督查没有给企业过渡空间,对非经营性的地方商会组织进行征税等。另有多位企业家代表指出,厦门虽然出台了众多的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但由于宣传、解读力度不够,或者条件苛刻,造成很多企业、人才在申报这些政策扶持的时候存在困难,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办理,结果政府补助变相被中介赚走了。此外,有代表提出,现在虽然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但还是会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依旧难办”的问题,或者因为执行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困惑。
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更在于营商环境这一软实力的较量。厦门港务船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培植建议,营商环境提升应继续深入、细化,打造从1.0到2.0的优化升级版,处理好引进大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引进外地企业和本地企业的双向平衡。福建秋生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傅晓兵建议,政府的相关政策出台应兼顾规模性和创新性指标,服务环境需配套市场,保持灵活性。福建中兴资产评估房地产土地估价有限责任公司厦门分公司总经理詹丽敏建议,政府惠企政策出台要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关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适度放低门槛以留住人才。
厦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官义高主任认为,厦门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主体,政府部门应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解决中小企业营商难的机制,拓宽解决问题渠道,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厦门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范承达建议,厦门人才落户政策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宽松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同时,应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切实为中小企业服务。(记者刘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