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化宫:昔日农田荒地今成文化地标活动不断

海西晨报   2018-12-14 09:06

­  昔日农田荒地,今成文化地标

­  杏林文体中心惠民十余载,既发展硬件设施,又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

­  杏林文化宫。通讯员 林志杰摄

­  志愿者在杏林文体中心广场宣传文明驾车。通讯员 林志杰摄

­  厦门杏林东路和建南路的交界处,简单几何形状构成的四幢米白色建筑汇成杏林文体中心,齐全的文体设施使它成为杏林片区居民学习、休闲的最佳选择,十余年的沉淀也让它成为杏林片区一处文化地标。

­  完美变身

­  农田成为文体中心

­  家住广科花园的廖靖玲是纺织厂退休员工,1980年左右,她就到杏林工作。在她印象里,杏林文体中心及周边原是一片农田。

­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曾经广阔的农田上,如今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拨拨人来此安家置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杏林片区文体设施稀缺的问题亟待解决。

­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2006年,集美区在原杏林青少年宫所在地续建青少年宫,兴建图书馆、文化馆和体育馆,图书馆和文化馆均是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体育馆主馆包含能容纳1200人观看的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体育馆附馆还有乒乓球馆和配备恒温泳池的游泳馆。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宫,拥有12间教室,可开展各类培训。

­  来到杏林文体中心,小孩可以去青少年宫参加培训、到图书馆看书,家长可以到文化馆参加公益艺术培训,中老年朋友则可以呼朋引伴到广场或体育馆中锻炼……一家老小到杏林文体中心都能够找到所需的文体设施和服务,它的文体设施之齐全,在当年可位居全市前列。

­  供给充足

­  文化活动接连不断

­  在丰富、专业的文体设施基础上,杏林文体中心还从文化的供给端入手,推出许多惠及市民的文化产品。

­  2018新春暨“新时代新风采”摄影作品展、鲁北民间剪纸作品巡展……集美区文化馆内,展览接连不断。集美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负责人高爱民告诉记者,文化馆的展览基本可以保证每月更新。集美区文化馆的非遗馆内还设有一处南音展演区域,每周六下午,集美南音社和杏林南音传习中心的南音爱好者都会来此排演。

­  此外,杏林文体中心广场上,安全文明出行宣传等公益活动一出接一出;体育馆内,集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也是一场接一场。值得一提的是,集美区今年还立足杏林文体中心,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在全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  健全的文体设施和丰富的文化供给充实了廖靖玲的退休生活,喜爱跳舞的她常在杏林文体中心广场上跳舞,一跳就是十余年。 “我通过跳舞结识了不少姐妹,杏林文体中心这儿常有文艺活动,有时也会组织她们登台表演广场舞。能跳舞、还能看展览,这儿非常不错。”廖靖玲笑着说。

­  做专做精

­  让居民享优质服务

­  十年沉淀,杏林文体中心早已成为杏林片区居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持续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杏林文体中心将提升管理水平,挖掘场馆使用率,着力做专、做精、做品牌,让居民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  2008年,集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迁入杏林文体中心后,就不断增加馆藏,开展丰富的读者活动,持续更新图书自动化管理设备系统,并加入“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实现一证通用、通借通还,为全区的市民提供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在第六次全国县(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验收工作中,集美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还代表福建省唯一一家公共图书馆作为“试评馆”,由文化部组织的专家进行试评估,对少儿馆正式评估标准的制定起到直接参照作用。

­  此外,体育馆和文化馆也不断维护、更新配置满足群众需求。据悉,集美区文化馆在近年的考评中也都达到国家一级馆的标准。

­  杏林文体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取得的成果,也是集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集美区一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高标准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贡献。(记者 王晓萍)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全国首个“数字化物供”助邮轮经济快速复苏
  • 厦企奋战“开门红” 生产开足马力
  • 冷暖气流交锋今日阴雨 明起新一股弱冷空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