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发布 明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发布,明年1月1日起施行
-市人防办详细解读新法规主要内容及特点亮点
结合防空警报试鸣日、国际民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活动,厦门市持续以市民、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人防知识和技能。
每年5月10日防空警报试鸣日,全市师生积极参与人防演练。 (本组图/资料图)
厦门作为国家确定的一类人民防空重点城市,已连续三次被授予“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人防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市注重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人防发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紧密相关。
为适应人防改革发展新形势,更好履行人防使命,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厦门警备区的正确领导下,立足长远规划和发展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与广泛汇集民意,对2005年出台、至今已十余年的《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进行科学修订。新修订的《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近日对外发布,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那么,修订后的《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条款内容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规定与市民息息相关?围绕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对新《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
防化洗消演示。
亮点1
加强领导
构建科学高效组织指挥体系
更加注重人防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我市人防工作的一大着力点,也是新修订的《办法》较原法规的一个明显不同。新《办法》首次提出:“市人民政府会同同级军事机关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人民防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区人民政府和同级军事机关共同成立人民防空指挥部,建设人民防空基本地下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地面指挥中心,配备专业技术保障人员,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使用管理规定”等新要求。这些要求将为完善我市人防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指导。
科学高效的人防组织指挥体系对战时防空与平时防灾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人防系统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不断健全指挥机构、建设指挥场所、加强人防队伍建设、健全疏散体系建设、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工作,有力推动了人防组织指挥体系的纵向延伸和融合发展。以群众防空组织建设为例,目前我市已组建了治安、消防、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通信、防化防疫、心理救援等多支人防专业队,以及招募了数百名人防志愿者,成为推动我市人防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人口疏散基地建设与人口疏散组织,不仅有利于战时防空疏散,对平时防灾减灾也具有重要作用。新《办法》对该方面工作着重加以突出,要求“加强人口疏散基地建设,修建指挥中心、物资储备库、医疗救护站等专用场所,配备供水、发电等设施,并结合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建设人口疏散和应急避难保障体系”“按照就地就近疏散和异地对口接收安置相结合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人口和重要防护目标周边人口战时疏散方案”。
这些年来,我市人口疏散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岛内思明区、湖里两个区采取对口疏散,分别在泉州市安溪县、漳州市长泰县设立人口疏散基地;岛外四个区实行就近疏散。目前,我市已制定城市人防疏散计划,建立市级人口疏散基地指挥分中心和疏散基地。海沧天竺山、翔安大帽山建成区级人口疏散基地指挥分中心,集美、同安年底前也将完成区属人口疏散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