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后降雨较少 厦门部分花生结果率较低

海西晨报   2018-08-02 08:12

­  许多农户的花生出现了果仁不饱满的情况。记者 洪丽敏 摄

­  苗条花生仁 愁煞种田人

­  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着实体验了一把苦夏的滋味。在翔安区的农田里,水稻、花生等农作物迎来了收成季节,正是农民忙收割、采摘的时候。但本该是丰收季,却有人欢喜有人愁。原来,今年的花生产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

­  昨天,记者来到翔安新店洪厝村,村民老洪一家正忙着采摘花生。

­  老洪说,今年种的一亩多花生已经拔了三天,每天都是清晨五点下地,九点收工,下午四点再来,一直到夜幕降临,只有这两段时间比较凉快,其余时间都不敢待在地里了,会被晒焦。

­  谈起今年的收成,老洪连连摇头:“种了一辈子地,第一次遇到这种‘有房子没人住’的情况。”

­  老洪把刚拔出的花生给记者看,每棵花生植株的根部都结满了花生,每个带壳的花生大小均匀,外壳纹路清晰,看上去很漂亮。可剥开花生壳,才知道老洪讲的“有房子没人住”的意思。

­  原来,花生仁不仅不饱满,且花生皮呈白色,像是没成熟的样子。细嚼一下,还带有干涩、无味的口感。

­  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老洪介绍,本地农民播种的大多是春花生,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播种,种植周期约4个月。

­  老洪自家一亩多的地,在清明节后十天才种下花生,属于较晚种植的。

­  “往年一亩地可收成700斤左右,今年恐怕400斤都难,这种不饱满的花生用来榨油出油率也不高、不香,相当于白种了。”情况和老洪类似的,还有不少农户。

­  在新圩大帽山脚下,农民蔡亚天种植了两块花生地。这两天,他忙着采摘最后一块地的花生,产量也是不高。

­  蔡亚天说,另外一块地种得早,且位于溪流旁,产量较高,花生仁的颗粒也比较饱满。“正常情况时,100斤花生可榨30斤以上的花生油,今年减产,可能就只能榨15斤左右的花生油了。”

­  此外,记者还走访了新圩、内厝等地的农田,不少农民也反映了今年收成参差不齐的情况。其中,有一些收成好的农户,他们表示,种植的时间大多赶在清明节前。

­  对此,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是土壤、水分、阳光,今年没有什么病虫害,农民种植的品种也较稳定,如果普遍性的产量偏低,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就是气候。

­  今年,清明节过后的降雨量较少,干旱天较多,这些都会影响花生的成长、结果与成熟,所以才会普遍出现花生结果率低、果粒不饱满、有壳无果的现象。(海西晨报记者 洪丽敏)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我国首艘光伏+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完成厦门
  • “国家宝藏”特展在厦门启幕 免费展览至8月
  • 第二十届台湾人才厦门对接会举办 300名台湾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