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端午让传统文化融入心田 文化传承更有温度
穿着汉服,点上雄黄,用红纸扎一束艾草和菖蒲,村民们聚在厝边“斗”包粽,画龙舟,制龙灯……这些传统端午节文化节俗,瞬间将人们带进了最原汁原味的节日氛围中。
昨日下午,“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主题活动在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举行,“耕读海沧传诵经典”2018海沧区书院文化节同期启动。厝边老少齐聚,通过一系列趣味游园活动,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更有深度温度
这边,随着主持人喊“开始”,粽叶和竹绳便在村民手中飞快变换着形状,转眼间,一个个饱满的粽子像是变魔术般挂在山边社区书院的耕读文化长廊上。5分钟内,有村民竟然包出了31个粽子!
那边,一群小孩正进行投粽子比赛。两人隔着五米,一人投粽子布偶,另一人用挂在胸前的竹篮接住。现场欢声笑语。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制作香囊、画龙舟、制龙灯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厝边老少玩得不亦乐乎。
夜幕降临,另一场好戏正在阿罗海城市广场上演。“戏聚海沧经典相传”歌仔戏专场演出上,《玉带紫袍》等经典曲目经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大小演员们演绎,台下戏迷们听得如痴如醉。
海沧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草根活动办进农村,歌仔戏这样的“古董”融入城市,都是为了让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有广度、深度、温度。
乡村振兴不忘传统民俗
“斗”包粽比赛中,53岁的张奶奶特别引人注目。尽管她在比赛中忙得不可开交,背上的小孙子却睡得香甜。
这一幕,勾起了不少人儿时的回忆:儿时的端午节,空气里是熟悉的雄黄、艾草味,大人忙着包粽子,孩子们或画龙舟或玩游戏,累了就在阿嬷的怀里甜甜睡去。“我带孙子来,就是想让他感受这热闹的节日气氛。”张奶奶说,这些年山边社发展日新月异,但传统文化民俗依然不能忘。山边社区建设得越来越好,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重视精神生活了。
如今,放下农具的村民们已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像张奶奶一样,积极参加社区文艺活动,闲时打门球,早晚再约上邻居姐妹们跳广场舞,生活丰富多彩。
刚上任两周的台胞社区主任助理黄淙毅置身游园活动中,也宛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台南。“这里的村居建设、端午节民俗文化和我从小生活的台南非常相似。”
这两周时间,黄淙毅已基本将山边社区走透透,他发现,这里不仅民风淳朴,传统文化保留较好,还是海沧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示范点。“一边很重视传统文化,一边又有很棒的公共设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幸福。”
移风易俗建设精神家园
这场端午节游园活动,同时也是海沧区启动书院文化节活动,一场场展现民俗的活动和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人们的心田,营造出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仅仅山边和阿罗海城市广场,在霞阳市民公园、厦门中心四楼的观景平台,每一场端午节系列活动都精彩纷呈。“这些全民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既是海沧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国际一流人文环境的基层实践,更有助于将传统佳节的文化内涵传递进人们心中。”海沧区委文明办负责人表示,群众才是这些活动的主角,他们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耕读海沧,传诵经典,通过一场场最草根、最接地气的民俗活动,将人民的心灵引向善良、勤劳、互助、文明的方向,能够不断增强海沧人民的文化自信,也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海沧区分管领导表示。
导报记者余健平通讯员洪欣林郑伟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