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召集人陈清隆谈工作
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召集人陈清隆
工作机制成熟高效
未调而解亦是常事
在台胞圈里,“马克大叔”也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曾厝垵“马克客栈”的当家人,也是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召集人。他叫陈清隆。
8年前,他来到厦门赶上“民宿潮”,就在厦门开了“马克客栈”。他总说,人在他乡创业,远亲不如近邻。于是,在迎来送往各地游客的同时,客栈也成了台胞们的一个交流“基地”。如果遇上各种大小纠纷,台胞们就在这个“基地”里抱团商量对策,碰撞出纠纷解决的“金点子”,分享经验。久而久之,他们成了别人口中的“和事佬”,实现了台胞的自我服务。2015年,位于曾厝垵的台胞驿站成立,主要承担涉台纠纷调解工作。后来,思明区台胞驿站数量增加至6个。各驿站接到纠纷线索后都会引导至位于曾厝垵的思明区涉台人民调解委员会,陈清隆等人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
陈清隆告诉记者,目前,调委会共有调解员10名,其中6名为台胞,是来自环保、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台企老板。因为多从事企业管理,在纠纷调解中,大家都十分重视调解效率。为了纠纷迅速高效化解,他们组建了微信群。陈清隆介绍,在接到纠纷线索后,他们会首先联系当事人了解事件详情,将案情发到调委会的群里。线上,大家分析案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调解意见。“接下来就是分工,对调解的各项工作进行切割,调解员各自与当事人沟通,力争各个突破。”据了解,这套工作机制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不需要当事人面对面就可将纠纷化解。
几天前,调委会就迅速调解了一起台胞租房纠纷。5月底,廖先生通过中介租了一套房。在之后的使用中,廖先生发现抽油烟机等存在问题。他试着与中介沟通,但中介让他直接与房东联系。接到该线索后,调委会根据现有调解机制委派律师调解员了解案情。律师调解员向廖先生指出了两点:其一,在该纠纷中,中介等同于二房东。租房合同由廖先生与中介签订,中介让他去找房东系误导。其二,租赁合同中明确约定,当承租户发现问题反馈后,出租房应在7日内完成维修工作。律师建议廖先生根据这两点再找中介协商。不久后,好消息传来,纠纷解决,中介答应退还押金并满足廖先生无责解约的诉求。一场纠纷未调而解。
“我们在调解中做得更多的其实是普法工作,为台胞提供纠纷解决方案。”陈清隆认为,调委会不是保姆,从长远来看,是告诉台胞们怎么去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