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黑,欲落雨” 这些闽南气象民谚还准吗?

厦门日报   2018-03-23 09:20

您听过这些民谚吗?

  天黑黑,欲落雨。

  六月陈雷田必裂,七月陈雷倒厝宅。

  乌云向南,大雨淹田。

  一年两头春,豆子贵如金。

  二十七九,风雨到。

  鸟窝做得低,台风来本地。

  “天黑黑,欲落雨。”这是闽南人最耳熟能详的传统歌谣,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气象民谚。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智慧气象”,而朗朗上口的闽南气象民谚正是先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不少都契合天气原理,或遵循天气统计学。尽管民谚不再应用于天气预报中,但却印刻在大家的记忆中。

“六月陈雷田必裂,七月陈雷倒厝宅”

  这条还蛮有道理的,农历六月晴热少雨,七月多强对流天气,符合天气原理

  翻开本报曾推出的《观云识天气——闽南民间气象谚语集》小册子,一条条民谚洋溢着乡土风情。在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周学鸣看来,其中不少“误打误撞”,与天气原理吻合。

  “六月陈雷田必裂,七月陈雷倒厝宅。”这句谚语说的是农历六月响雷不下雨,而七月响雷就会下大雨。“这还蛮有道理的。”周学鸣分析,厦门的雨季从5月初开始,6月25日前后结束,之后会有一段晴热天气,因此农历六月,也就是7月份光打雷不下雨的可能性大。而到了农历七月,即8月份,天气渐热,水汽充足,强对流天气就会接连出现,打雷通常就会下大雨。

  “乌云向南,大雨淹田。”“乌云飞落海,棕蓑覆狗屎。”“乌云飞上山,棕蓑拿来披。”周学鸣说,这三句乌云民谚也颇有科学性。这乌云指的是锋面雨带,是由从南方而来的暖湿气流与北方来的冷空气交汇而成的,一般由北而来。所以,当乌云往南边靠近时,大雨就来了,再往南边,向海而去,大雨就走了。而说到“乌云飞上山”,则不一定是锋面雨带,有可能是在迎风坡积聚而成的雷阵雨,因此下雨的可能性也极大。

“一年两头春,豆子贵如金”

  这条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有时蛮准的,遵循天气统计学的“时间遥相关”

  对于气象民谚,记者还请教了集美灌口镇双岭村的民谚达人陈福气。他说,去年的天气正符合“一年两头春,豆子贵如金”,庄稼地大半年陷入旱情,收成不好。而周学鸣认为,这句民谚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可能遵循了天气统计学方法。

  周学鸣说,天气统计学中有“时间遥相关”的说法,也就是天气具有时间规律性。譬如,厦门遇到超强台风的重要年份分别是1959年、1973年、1999年和2016年,相差都在20年左右。而在《厦门气象今昔》一书中也写了“二十七九,风雨到”这一民谚,根据历年农历的降水资料,在农历十二月的27日至29日,有降水的时段为352次,无降水为116次,降水准确率为75%;农历一至七月则达到86%。

  陈福气还提到了一句民谚:“鸟窝做得低,台风来本地。”周学鸣解释,这被称为“物象”的预测方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相似的还有“蚂蚁搬家走,大雨就要到。”“大雨来前,天气闷热,蚂蚁能提前感知,想要搬家到高处,以躲避雨水。”周学鸣说。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您有关于闽南天气谚语的珍贵记忆,欢迎告诉我们,与我们分享。

【链接】

有的民谚落后于时代

  周学鸣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熟记气象民谚是学习天气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至今,他都能背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等。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一些气象民谚或不适用于当代,或被证实只是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不具有科学性。

  周学鸣举例,“六月一雷压九台,七月一雷九台来。”说的是农历六月打雷可以镇住台风,农历七月打雷则台风较频繁。但其实,台风的多少与赤道太平洋的海温以及大气环流有关,与打雷并无关联。因此,这句民谚已经落后于时代。(记者林路然)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全国首个“数字化物供”助邮轮经济快速复苏
  • 厦企奋战“开门红” 生产开足马力
  • 冷暖气流交锋今日阴雨 明起新一股弱冷空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