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跨岛发展实现蜕变 具体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而美”到“大而强”:“跨岛发展”战略下的厦门蜕变
如果把厦门比作一只手,那么厦门本岛就是“掌心”,当地人称为岛内,本岛以外的市内地区就是岛外。
2002年,厦门“跨岛发展”战略决策提出,从岛内优先发展阶段,迈入跨岛发展新征程。16年来,围绕“跨岛发展”战略,厦门历届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2012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跨岛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厦门的具体实践,要推动城市格局、产业结构、人文内涵、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跨岛发展。时至今日,厦门城市格局已由“拳头”伸展为“手掌”,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协调、城乡发展加快融合。一个“小而美”的厦门舒筋壮骨,成为本岛、岛外、海湾三位一体、集中连片的“大而强”新厦门。
时空之变
空间不是距离,时间才是距离。
厦门人企盼多时的岛内外“半小时生活圈”,已从梦想进入现实。
东亚电力(厦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步军还能清晰地记得,2003年第一次来到翔安时的场景。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上午。步军从厦门本岛坐上汽车,途经高集海堤,转道同安,历经2个多小时颠簸的车程才来到电厂选址的翔安区澳头村。如今,经由翔安遂道,驱车从厦门岛内到澳头村,不过半个小时。
改变,得益于厦门不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以前,厦门仅有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两个进出岛通道,2002年跨岛发展规划提出后,厦门新建成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与翔安隧道三条交通通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环八射”快速交通路网的构想。
这些路网,就像人体的一根根动脉血管,将中心城区与岛外城区紧密相连。
随着灌新路、集灌路、同集路等一批工程的建设、改造完成,厦成、厦安高速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两环八射”外环基本贯通。目前,岛内外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基本成形。厦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有了完善、高效的交通运输骨架支撑。
201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开始试运营,首月进站总客流量315.8万人次。地铁的投入运营,从心理层面进一步缩短了岛内外的距离感。
“地铁线好比是武侠小说中描写的任督二脉,未来将极大提升厦门城市的发展潜力。”雅马哈发动机(厦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复军对轨道交通有着深刻的体会。基于此,赵复军将企业搬至岛外片区的地铁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