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查案”、“冒充客服”、“冒充亲友领导”诈骗近期多发

海峡导报   2017-12-08 09:19

­  年底了,各种骗术明显增多,一不小心,你可能就给骗子送“年货”了。

­  昨日,厦门市反诈骗中心发布预警,并结合三类冒充诈骗的典型案例揭秘诈骗手法。据统计,近期多发的三类“冒充”诈骗分别是“冒充查案”、“冒充客服”、“冒充亲友领导”,仅12月1日至6日,全市发生冒充客服诈骗24起,同比上升300.00%;冒充查案17起,同比上升88.89%;冒充亲友领导7起,同比上升40.00%。

­  案例1

­  “领导”让下属转账发红包

­  12月5日,市民陈小姐接到1715058×××9打来的电话。对方冒充陈小姐的部门领导,让她第二天去办公室。

­  第二天,陈小姐再次收到对方来电,对方称正在跟“其他领导谈事情”,需要“给领导发红包”,还给了陈小姐两个卡号。

­  随后,陈小姐分两次将40000元转至对方的两个卡号。转账后,她才与领导核实,发现被骗并报警。

­  反诈骗中心民警分析,此类诈骗一般诈骗周期为两天:第一天引受害者上钩,让受害者相信其身份,并约定第二天的见面时间和地点;第二天,提前拨打受害者电话,以“急需用钱”、“领导包红包”进行诈骗。

­  提醒

­  民警提醒,此类骗局中,嫌疑人多以“170、171”开头的号码实施诈骗。因此,要谨慎接听“170、171”开头的陌生来电;接到此类冒充亲友领导电话,一定要电话联系或当面与领导核实。

­  案例2

­  涉嫌“248万洗黑钱案件”

­  12月4日,市民张先生接到了自称“厦门通讯管理局”的电话。对方称张先生的身份信息被冒用,在北京东城区移动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涉嫌发送大量卖假药的消息。

­  随后,对方帮张先生转接到“北京东城区公安局”。接通后,一位“民警”称,张先生涉嫌一起“248万洗黑钱案件”,让张先生添加QQ查看通缉令、财产冻结令。

­  张先生看后更加相信对方的话,于是按对方要求将31000元转到“安全账户”中。

­  近期市反诈骗中心接报的冒充查案类报警中,嫌疑人大多冒充各地市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以受害人“身份证被冒用办理手机卡并发送大量违法信息”为由,实施诈骗。

­  提醒

­  1.接到自称某某政府部门、机关、公检法的电话,要及时拨打官方电话核实;

­  2.不要轻信对方电话里“涉案”等内容,更不要因看到所谓“通缉令”惊慌失措,要及时拨打110进行咨询举报;

­  3.不要轻易向陌生账号转账汇款,或者向陌生人提供自己手机收到的验证码。

­  案例3

­  淘宝上买的货品送丢了

­  市民小李于12月2日接到自称是中通快递的电话。对方说,小李几天前在淘宝上购买的货品因快递丢失了,要给小李退款、赔偿,要进行获得赔偿的相关操作。

­  随后,小李按照嫌疑人要求,从蚂蚁借呗借款1万元,并提现到银行卡。接着,嫌疑人微信发送二维码让小李输入金额并支付。后来,小李发现自己支付宝被扣款1万元。觉察到异常后,小李与卖家、快递联系,才发现自己的快递根本没有丢失。这时,小李才发现自己被骗。

­  提醒

­  1.市民在网购时,快递单要妥善处理,不要随意丢弃;谨慎点击陌生链接,避免使用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网购,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  2.接到自称客服人员称办理退货的电话时,直接与原先的卖家、货品厂家或工商部门核实。“双12”即将来临,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类诈骗。(海峡导报记者 陈捷 通讯员 洪恒亮/文 叶允平/制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厦大启动“景润之星”优秀博士论文奖
  • 厦门“外贸通”平台上线
  • 厦门积极探索文旅康养之路 “在路上”让银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