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筼筜书院将国学之美、国学之魅带到世人身边

海西晨报   2017-11-23 09:13

­  筼筜书院以启发创新的形式,将国学之美、国学之魅带到世人身边。记者 陈理杰 摄

­  在厦门的城市中央有一处“世外桃源”———筼筜书院。在国学专家以及爱好传统文化的市民之中,筼筜书院作为现代书院的代表,早已赫赫有名,今年的厦门会晤更是让筼筜书院为众人所熟知。本周末,由筼筜书院与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将如约而至。

­  厦门会晤期间,“习普会”选择筼筜书院,众多人士认为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当代书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步走向复兴繁荣。而连续举办九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标志着筼筜书院在两岸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十余年的厚积薄发,让筼筜书院有备而来,担起历史重任。

­  筼筜书院内景。记者 陈理杰 摄

­  绽放国学之美:年轻书院“创造历史”

­  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院长王维生告诉记者,相比于千年的书院历史而言,筼筜书院很年轻,2004年筹建至今不过十三年,却在中国国学界和书院界有着不凡的影响力。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这样评价筼筜书院:“切磋琢磨,温故知新,筼筜作为书院没有历史,但创造了历史。”

­  晨光映着清波,唤起琅琅书声———孩子们在这片闹市中的静谧之地,沐浴国学新风。成年人于此也能寻得自己的一片天地———经典讲习、作画吟诗、弹琴序曲,汲取着中华文明的精华。而在这里举办的大量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当代“百家争鸣”的氛围。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鹭岛稚童,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  除传统的风骨外,这里还以融会贯通之力,孕育着开拓创新。如《千字文》班,把文字学与书法结合,并在课程中兼行人文素养与品行养成;成人经典普及教育里,以经典原文结合现实思考,并配合“名家讲座”和“筼筜分享会”等活动,让国学平易近人。

­  筼筜书院不仅延续了传统书院育人的功能,还让国学走在新时代的前列,以启发创新的形式,将国学之美、国学之魅带到世人身边,赋予大家多一种选择。

­  连接海峡两岸:彰显文化认同与自信

­  筼筜书院秉承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普及、国学学术研究和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令来过书院的学者、民众将这里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  位处厦门的筼筜书院,有着连接两岸文化的地缘优势。每年,筼筜书院都会面向不同年龄层,举办与两岸相关的文化、学术活动。其中,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于2009年创办,作为海峡两岸国学领域高端学术交流的重点活动项目,纵谈古今中外,增进文化认同,展望统一愿景。

­  作为两岸书院的纽带,筼筜书院早在2013年就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一起,与台湾的多家书院及书院组织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定期举办活动。在闽台交融方面,筼筜书院继续引领着寻根溯源的大任。王维生院长告诉记者,未来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两岸书院的交流活动,实现“两岸一家亲”的心灵沟通。

­  由此可见,筼筜书院为厦门人打足了底气———弘扬传统文化,宣扬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让厦门自内而外地散发“高素质+高颜值”,彰显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  打造文化高地:引领新举措与新尝试

­  筼筜书院之所以办得非常成功,还得益于创院与运营团队的专业、敬业与开拓创新。比如,坚持公益性质办学让书院备受推崇的背后,是筼筜书院创新性的书院“新学田制”的支撑。书院通过经营周边场所收取租金,为书院筹集办学经费,延续其公益性运营。而周边的配套场所主要围绕传统文化项目,与书院相得益彰,共同打造鹭岛的传统文化高地。

­  2015年中共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还专门发文《旧学商量新知培养———厦门市筼筜书院探索现代“学田制”的经验做法》,向全省进行推广,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与学习。

­  此外,筼筜书院还在配套设置、集群发展和拓展项目上对于国学的普及工作不遗余力。2015年起,筼筜书院参与了厦门市社区书院的筹备和六个区试点社区书院等多方面的建设工作。2016年上半年,筼筜书院又与同安区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创办厦门(同安)朱子书院,这是全球首座实质运行的朱子书院。通过朱子书院平台,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教学、论坛、礼仪、祭祀、朱子后裔联谊、文化旅游等活动,打造当代厦门“朱子文化”的品牌。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号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这个亟须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筼筜书院吸吮中华文化养分,纳八方之言,不曾懈怠,砥砺前行。(海西晨报记者 陈璐)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省市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一季度厦门552个项目
  • 找寻历史记忆,弘扬“文龙精神”!专家齐聚
  • 苏迪曼杯羽球赛上午在厦开启战幕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